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今日阅读,发现一首诗,简短、震撼。
这句诗出自汉乐府诗歌《公无渡河》,又名《箜篌引》。此诗最早见于东汉蔡邕的《琴操》,后在荀勖的《太乐歌词》、孔衍的《琴操》等文献中均有记载。这首诗的背景故事源自一个古老的渡河悲剧:一位老翁(或被称为“狂夫”)不顾妻子的劝阻,执意涉水渡河,最终不幸溺亡。其妻悲痛之下,弹奏箜篌作歌,曲终亦投河自尽,以表对丈夫的深情与绝望。
诗歌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和无奈,以及命运的无常。这种深刻的主题和情感,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还有一种说法,这首诗是由朝鲜津卒霍里子高的妻子丽玉创作的,讲述了霍里子高在河边看到一位白发狂夫不顾危险,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追之不及,狂夫堕河而死的故事。丽玉在丈夫回家后,听到他的叙述,深感悲痛,于是引箜篌而写其声,创作了这首《箜篌引》。这首诗以悲凉萧瑟的基调,表达了对狂夫不顾危险,执意渡河,最终丧命于河中的无奈和悲哀。
公无渡河:劝诫。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不能渡,不该渡。渡河就是死亡。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公竟渡河:质疑。为什么渡河?既然一切的理由皆告知渡河的荒诞,为什么竟然还是去了?到底是什么超越了死之恐惧的力量,令他毅然而行?
堕河而死:结局。渡河导致的死亡。这个悲剧,甚至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他服从任何一个不渡河的理由。但是一千个不渡河的理由也不能战胜一个渡河的冲动,悲剧又是注定要生的。
将奈公何:追思。悲剧发生了,后来者哭泣呼喊,也无力遮挽,无法改变。结果又回到原来困惑上:为什么渡河?究竟是什么驱使一个人急急奔赴死亡?
答案只有一个: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 它的主题,乃是疯狂与死亡。 是的,死亡。命运的陷阱,死亡的冲动。波涛在前,命运已定,前进就是死亡,却依然蹈死而不顾。这种执著,缘自于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命定要做无望之极的抗争。
我们已经习惯于庸常和合理的人生,即使常常遭遇莫名的伤害和挫折,也希望这个世界始终井井有条。具有强大人格力量者,却往往拒绝接受这种庸常,时刻想游行于秩序之外。渡河,正是一个凝固了抗争的极致和死亡的瞬间的意象。世上每多荒谬事,看上去稍微多一点理性,就能避免,偏偏是极大才智之士,往往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