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数学课,还是认识11-20。
这一个章节已经学了将近两周了,有三个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其余的似乎都还是在原点不动,尽管我耐心地指导,甚至一个一个的单独练习,目光茫然的还是茫然地盯着课本,心思单纯的还是单纯地痴痴浅笑,自我封闭的还是戒备地默然不语,要么趴在桌子上坚持着不肯抬头……
我用尽了以前曾用的各种手段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也丝毫不起作用,那些孩子的状态好像被固化了一般,我无法达到他们的内心,开启他们的智慧。
我有点泄气,这种无力感是我以前在普通学校教书时不曾有过的。
于是,第二节,我干脆放权,让三个接受能力相对强的孩子来到讲台上做小老师,进行指物数数,然后大声领读。每一个对自我有认同感的孩子都充满自信,这样的孩子也不例外,有了表现的机会,他们自然格外卖力。声音洪亮,满脸自豪。这样三个人轮流数了几遍,领读了几次,我突然发现讲台下茫然的眼睛有了亮光,痴笑地眼神有了崇拜,连那个伏在课桌上的自闭孩子也不知什么时候抬起了头,目光里虽然还有戒备,但明显透露出了好奇。
也许是有了观众的作用,三个孩子越来越卖力,自豪地笑脸始终绽放着,而讲台下跟读的孩子也由少到多,声音由低到高,最后竟都喊了起来。
热情创造了氛围,氛围又影响了心灵,即便蒙昧也有感知。
我站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每一个孩子,他们脸上流露着快乐,充满着喜悦,这是融入集体的满足,是关照他人的幸福。
其实,我们每个人,能在成长中得到引领是多么幸运,能在关照他人中发现自己又是多么幸运。
课堂上一次偶然的变换,竟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