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的第四篇叫《人间世》,题目的意思是讲人怎样处世的一些道理。今天先来说说我对第一个片段的理解。
第一个片段写的是孔子和弟子颜回的对话,而且以孔老师教导颜回为人处世的道理为主。
对话的背景和起因是,颜回去向孔子告别,说他要离开老师远行啦。孔老师问颜回同学去哪儿啊?为什么去啊?颜同学就说我要去卫国,卫国国君太不像话啦,年纪轻轻却独断专行,不重国事,不闻其过,不体谅百姓疾苦,老百姓都走投无路啦。学生我经常听老师教导说,国家治理井井有条的,我等就可以离开了。而要敢于去那些乱国,从而提出治国理政的原则和办法,拯救一下卫国。
孔子听了,断然反对颜回的做法,说他这样做就是自找麻烦,是去送死。然后,给机械领会老师话语且不知变通的颜回讲了第一个道理:道德修养高的人无一不是先把自己的道德修养建立起来,再去要求别人。可如今你自己德行尚未树立并完善到位,哪能阻止得了卫国暴君的逆行呢。言外之意是正人先正己吧。
接着,孔老师趁着颜同学还在云里雾里,继续他的鸿论,给他讲了第二个道理:道德丧而智慧出。名声和巧智都不是啥好玩意,绝不能推广和弘扬。如今乱世,德信厚实,淡泊名利完全没有普及,而你勉强推行仁义道德的原则和办法,相当于用彼之丑显示你之美,这是害人害己啊!卫君如果真正向善,那还用的上你上门教训他吗!你除非不向他进谏,否则他肯定会趁你失误之机,展示他的辩才,你的双眼会被迷惑而眩晕,你的神色会慢慢平静下来,你嗫嗫嚅嚅地为自己辩解,你的脸上会流露出顺从的表情,你的内心也会认同他的主张……刚开始你若顺从他,就一定会顺从下去。如果他根本不信你的劝说,那你必将死在暴君面前。孔子这段话的言外之意是凡事不能强求。否则,搞不好会将自己陷入被动境地甚至杀身之祸。
最后,孔子以史为鉴,举夏桀杀关龙逄和纣王杀比干两个例子,说明贤臣因好美名而被屠戮,昏君因好实利而被征讨,奉劝颜回汲取历史教训,放弃到卫国劝谏卫君的冒险行为。
总的来看这三段,我觉得其实就是庄子“假托”,孔子和颜回未必有这样的对话,孔子也未必有这样的观点。但读庄子,我等就姑且听之信之。表面是孔子的意思,实质上是庄子为人处世的原则。概言之::一是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二是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三是灾人者,人必反灾之。四是顺始无穷。五是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道法自然;救人先顾己;害人必害己;一味顺从坏处无穷;难逃名实。
附:第一片段原文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