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
王莽九年制学校刘亚平
在这篇课文的设计上,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来感受人文情怀。设计根据新课程标准以上的要求,针对铭文用韵和称扬道德的特点,通过诵读和翻译,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生领略文章文法之妙。在此基文的背诵任务。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构思巧妙、韵味深长而脍炙人口。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适时引导学生们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了解一些文言词用法及“铭”的体裁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重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确立依据:本文的写作意图就是要通过描述自己的陋室环境,来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这种崇高的精神追求也正是当代青少年缺失的一笔精神财富,因此将体会本课主题思想最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
确立依据: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托物言志”这一概念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如何很好地掌握“托物言志”手法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1.教法:诵读法:阅读不仅可以锻炼朗诵能力,更可以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从而获得语感的训练。
启发式教学法: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情境教学法: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激发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2.学法指导:
预习法:初步了解文本,破除与文本的陌生感,可有效地进入文章学习。
评点阅读法: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合作探究法:训练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教学辅助】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营造美
古代诗人被称为诗豪的是谁?刘禹锡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对新课的学习,并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内容。
二、 解题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对铭有深刻地了解,具体地对古代文体有正确的理解。
三、走进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此思想境界的根源。
四、初读课文品味美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课文。并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1、圈出文中你所不熟悉的字词。
2、划出朗读的节奏。
3、小组朗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节奏,感受文章的音韵美,并读懂课文大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意思,积累常用词汇。质疑探究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合作探究文意:
读课文,小组合作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怎么样引出陋室的?
明确;以山水比喻起兴来引出陋室。
2、第一、二句与第三句有什么关系呢?中心句是哪句?
山仙
水龙
陋室德馨(中心)
3、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
明确:陋室不陋
4、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景——环境之雅
人——交友之雅陋室不陋
事——生活之雅
5、诸葛、子云分别指谁,他们是怎样的人?
明确:诸葛亮,杨雄,淡泊名利,品德高尚之人。
6、作者在本文提到他们有何作用?
明确:自比古代贤人,表明自己的心愿,希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