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朋友讲过一个故事:
故事的来源是他们身边人的亲身经历,或许其中也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
朋友也是大龄单身女青年了,但是她心中依旧觉得,感情之事不可将就,婚姻更是需要慎重。因为身边的很多已婚人士的婚后生活,让人看着很难受。
有一次,她刚好去亲戚家做客,来了一个八百年见一次的亲戚,对方也不管跟你熟与不熟,听到她还没结婚,便开始对“她”进行教育。其中更是提到,想当年,我二十五岁还没结婚,我的父母问我为何还嫁不出去,我觉得十分丢脸,偷偷找个地方哭了很久。你为什么没这么感觉呢?
朋友顿时觉得很来气,便回了句,你那是有病吧。
……
与之类似的故事,相信大伙都听了不少。虽说长辈们有时候的关心出于爱,但是这种类型的爱,无形中却给人造成了不舒服的感觉,给人造成了伤害。
说到爱,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何爱最终却会给人造成伤害呢?原本因为是亲戚,关系自然是比较和谐友爱的,但是最终却造成了很多年轻人如今不喜欢串门的场景。
来自美国,从业20多年的心理咨询师布兰达.史蒂芬斯在《母爱毋伤》这本书中提到,爱,本身没有错,但是一旦超出适当的界限,就会变成一种压力和控制。
这种爱,同样出现在母亲和孩子身上,母爱本身是美好的,可是如果母亲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心理需求,把对自己的爱投射到孩子身上,对于孩子来说,孩子是痛苦的。更甚者,因为原生家庭的教育,这种爱的方式会在无形中传递到下一代身上。
所以,合适的界限,才能让所有的关系更加地和谐。
01 生活里的那些“招娣”“胜男”们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作为一位职场人士,你工作得开心不?
有人说,开心啊,因为我每一天都在朝着我的梦想前进;
也有人说,没什么开不开心的,不就是一份工作而已,我上班是为了养活一大家子;
也有人说,不开心,每天忙得要死,我很想辞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奈何钱包不允许。
在这不同的回答里,其中便包含了一个关于“存在感”的话题。
如果你能够在一份工作中找到存在感,那么相对而言,你的心是开心的,你的状态是积极向上的,你的未来是充满期待的。
以此类推,我们把它放在家庭中,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你是否能够察觉自己的存在呢?
我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问题关系着一个人是如何处理他的家庭关系的。
从目前的心理学研究来看,我们每个人其实从婴儿期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尝试建立自己的存在感,每一个时间段存在感的成功建立,长大后的人才能长成一个完整的人。
比如婴儿期的孩子,如果他的需求得不到母亲的回应,母亲总是忽略他,慢慢地,他的自体会受损,对自我的认知总是模糊又空虚,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
母亲如果没办法给婴儿们及时的回应,婴儿会觉得母亲看不到他,他仿佛不存在的感觉。为了抵抗这种不存在的感觉,他会幻想一个虚构的自体。比如,母亲对孩子期待特别大,觉得她的孩子是人中龙凤,是个天才,小的时候还好,但是,有一天当他去上学了,遇见了别的小朋友,结果却发现,他不是天才,这个时候,他的内心便会产生一种疑问,我不是天才,那我是谁啊。
在今天的社会还好,在以前,我们总会看到一些女孩子的名字,比如什么“招娣”啊,“胜男”啊,一开始你以为他们是男生,结果却发现唤这个名字的人,大部分是女生。为什么呢?
其实也是自恋型母亲心中想法的折射,重男轻女的思想由来已久,在以前也经常有“母凭子贵”的事,大部分家庭都会过分期待男婴的到来,以至于如果前面生的都是女孩子,她们的名字就变成了一种咒语,呼唤着另一个生命的降生。
默认的,只要大家听到这个名字,就会明白,你们家肯定是有很多个女孩子,那种意味深长的解读里,会让女孩子觉得自己的存在是一种耻辱。
除了“招娣”,“胜男”则是另一种期盼。特别是计划生育的年代里,每个家庭都不能多生,母亲们估计没少因为这事受气,所以努力培养自家的女娃娃,让她们样样都好,甚至强过隔壁家的男孩子。深究其中的出发点,不过也是为自己争一口气,不想让别人瞧不起。
所以,那些年,那么多的“招娣”,“胜男”们,几乎都有着一个自恋型的原生家庭。
02 那些熟悉的“这都是为你好”
说起“自恋”,很多人的理解,便是觉得一个人觉得自己非常地好,非常地优秀,非常地人中之龙。
在心理学上,“自恋”这个词来自希腊的神话中的纳西索斯,他是一个长相不错的人,把所有的追求者都拒之门外,觉得没有人比他好看。在伤了很多人的心之后,一位女神对他下了咒语,让他爱上他自己。
结果,当他在水里看到自己的倒影之后,他便爱上了自己的影子,一直待在水边不肯离开。如果他要捧起水来喝水,影子就会消失。所以他便呆呆地看着,不吃不喝,结果疲惫而死。
在现代生活中,《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有极强的自我价值感,沉迷于对无限成功、权利、才华、美貌或者理想爱情的幻象。认为自己是“特殊”而独特的,只能被其他特殊或地位高贵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与之交往。要求过度的赞美。
对照着这样的标准,我们不难发现,身边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性格表现。而在对应的道德帮家里,他们始终站着一条“我都是为你好”,但是他们忘了,没有边界的为你好,很多时候就是一种负担和压力。
比如,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渐渐从小孩子蜕变成青少年,这个时候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思考,他们的选择,以及他们的做事方式。如果是自恋型的妈妈,她会想着说,我要管好我的孩子,不然要是叛逆了,比别人长差了,那多没面子啊。
于是这位妈妈就每天事无巨细地关心着孩子,了解他的一切,甚至有时候还偷看他的日记和信息,孩子对此十分地反感,妈妈却说:“我这是关心你才这样的”。
结果孩子与妈妈的关系越来越差。
所以,“为你好”的前提应该是有信任和边界的。
03 建立边界,与妈妈和解
由此,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自恋型人格的人是如何伤害他人的,其中一种方式便是缺乏边界,除此之外还有,毒性羞耻,控制欲强,相爱相杀,以及无法共情。
她们的这些行为,会让受虐者在往后的人生里极度的缺乏自我关爱,经常性地自我责备,还有可能会形成复杂性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别人很难有信任感,又或者会产生“煤气灯效应”式的自我操控,严重的话还有自残倾向。
有朋友或许会说,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往后的日子里,我又该怎么办,我又该如何改变自己,才能避免自己也成为自恋性的母亲呢?
在《母爱毋伤》这本书中,作者不止一次地提到,建立适当的边界,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所以,如果曾经的你是受虐者,那么从你知道这些知识开始,你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建立边界。
曾经你或许会对母亲的一些自恋者行为言听计从,哪怕你并不想这么做,那么此后的日子里,你可以提醒自己建立适当的边界,你也有拒绝的权利的。
因为有些母亲或者大人习惯性用道德对孩子进行操纵,让孩子觉得,如果在一个大家清醒的环境下,他不小心打了一下瞌睡都是一种罪过。
之后,对于母亲,我们要学会和现在的她们和解,她们性格的形成,有着她们的原生家庭,还有就是她们所处的社会的背景。你可以通过你的拒绝让你的母亲不再勉强你,但是别执着于让母亲认错改变。
而如果此时此刻你是一位母亲,你有以上的一些行为表现,那么你需要做的便是学会设立边界,别事事干涉孩子,学会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在自己身上,性格的形成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社会背景因素,我们可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行为的认知和改变上。当然,要是症状比较严重的话,就得向专业的医学人员求助了。
关于爱,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没有界限的爱,却会让人觉得无法消受。在今天的社会,随着我们对心理知识与行为的认知逐渐加深,我们越来越懂得,每一种行为背后的因果关系。
越是亲密的关系,越是需要清晰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