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聂文蔚(二)【3】
【原文】
夫“必有事焉”只是“集义”,“集义”只是“致良知”。说“集义”则一时未见头脑,说“致良知”即当下便有实地步可用工,故区区专说致“其良知”。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著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著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①”,便是“正心”。著实致良知,则自无忘之病;无一毫意必固我,则自无助之病。故说“格、致、诚、正”,则不必更说个“忘、助”。孟子说“忘、助”,亦就告子得病处立方。告子强制其心,是“助”的病痛,故孟子专说助长之害。告子助长,亦是他以义为外,不知就自心上“集义”,在“必有事焉”上用功,是以如此。若时时刻刻就自心上“集义”,则良知之体洞然明白,自然是是非非纤毫莫遁,又焉“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之弊乎?孟子“集义”“养气②”之说,固大有功于后学,然亦是因病立方,说得大段,不若《大学》“格、致、诚、正”之功,尤极精一简易为彻上彻下,万世无弊者也。
[注释]
①意必固我:语出《论语·子罕》第四章:“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同“臆”,猜想、猜疑。必:必定。 固:固执己见。 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②养气:保养元气;涵养本有的正气。语见《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译文]
必有事焉”就是“集义”,“集义”就是致良知。说到集义时,或许一时还把握不住关键所在。但一说“致良知”当时就能明白下工夫的地方。所以我专门说致良知。随时在事情上致良知,就是“格物”;实实在在地去致良知,就是“诚意”;实实在在地致良知而没有丝毫的私心杂念就是“正心”。实实在在地致良知,那么就没有“忘”的毛病;没有丝毫的私心杂念,自然也就没有“助”的毛病。所以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不必再说个“勿忘勿助”了。孟子说“勿忘勿助”,乃是就告子的毛病所开的处方。告子强制人心的说法,就是犯了“助”的毛病,所以孟子专门讲助”的危害。告子之所以犯“助”的错误,是因为他认为“义”在心之外,不明白义应在心里培养,在“必有事焉”上用功,所以才会如此。若时时从己心上去“集义”,那么良知的本体就会豁然开朗,人世间的是是非非自然就会纤毫毕现了,又怎么会有“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的毛病呢?孟子的“集义”“养气”的学说,固然对于后世学者有益,但他也只是看病开方,说了个大概意思,不像《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来得明白简易,上下贯通,千秋万代永无弊病。
[解读]
紧接着上文,如果去掉条件定语,王阳明给我们列出了如下等式:必有事焉=集义=致良知;致良知=格物=诚意=正心=勿忘勿助。因此阳明先生认为其中的“致良知”是最容易下手之处,是掌握《大学》精髓、修身功夫的金钥匙。
王阳明指出,孟子说的“勿忘勿助” 是有针对性的,孟子的“集义”、“养气”之说,自然是大有功于后学。但是,也是因病立方,对症下药,针对告子讲的,不如《大学》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尤其惟精惟一,简易明白,上下通透。
关于孟子对告子的批评,在传习录前面的内容中已经多次涉及,这里再复习一遍。
先看“勿忘勿助”:
《孟子》原文: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张居正解释说:浩然之气,是由集义所生,不是义袭而取,来源于日日事事不断的积累,要想浩然之气充足,需要怎么做呢?必须从事于集义,靠积累,功深力到,自然充足。切不可预先期必,一定要得到什么效果,一面用功,一面要效果,进修本来是一种志向,这样却变成了谋利的私心。以夹杂进了私心,就跑偏了。张居正说,孟子一生的学问,都从集义中来。而告子的强制其心,正是宋人拔苗助长之害。
孟子又说:“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告子说:“如果你言语说不清楚的事,却要用心思索以求通解,那是心以言动了。应该把那言语放下,心也放下,不动心,不考虑那事便罢了。如果你在处事时,做一件事,于心不安,却要用力修为,以求妥当,那又是心以气动了。所以你要制住心,不要心都不在这儿,还使劲给自己打气,硬撑着要干。”
这就是告子的话:“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的意思。
孟子就评论说:“不得于心,勿求于气,那是可以的。但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那不行!”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因为心为本,气为末,要抓住心这个根本,没抓住根本,就不要乱动气。这是对的。
至于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什么意思呢,你言语上说不清楚的事,正要反求诸于心,把道理想明白,弄清楚,然后能说明白,你干脆就把他放下,那不是放下,是放弃,那不是修心,是死心。那心如死灰,没心没肺,怎么叫“不动心”呐?
王阳明此处引用这段话,就是说,告子如果懂得在自家心体上集义,就不会说出“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这样的话了,就是要在自己心上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