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祥君
《解忧杂货店》是我践行只字不差阅读的第一本书,刚开始读依然像从前那样,觉得是小说,看个大概就可以了。但读了一部分后,突然想起那句“随便翻翻的书,何必浪费时间去看”,然后才头一次认真的读一本小说。
这本小说并不长,读的快的话可能两三个小时就看完了,可是我看完却花了十个多小时,尽管慢,却获益良多。所以想总结一下读这本书和践行只字不差阅读的收获。
学会了链接式的学习方法。
《解忧杂货店》这本书本身涵盖了非常多的历史知识,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自己并不知道的知识,这种时候就需要去查。而在查的过程中,了解清楚了一个历史事件后,可以再由事件本身去拓展出更多的问题,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一个概念扯出另一个概念,直到想停下来为止。
例如,在看到“日本抵制了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时,我去查了这一事件。首先知道了这是自1956年以来最少国家参加的一届奥运会,于是顺着这个思路,我可以去搜索奥运会由来、1956年奥运会、史上著名奥运会、奥运场馆等等,又会搜出来一大堆相关知识,无限链接。其次知道了莫斯科奥运会遭遇抵制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军队1979年出兵阿富汗,美国担心影响波斯湾油源的供应,发表声明抵制,并且此事件违背国际公法和奥林匹克精神,遭到世界强烈谴责。由此可以提出诸多问题:苏联为什么入侵阿富汗?波斯湾供应链是怎样的?奥林匹克精神的由来?当时的世界局势?苏美关系?只要想了解,可以提出N+1个问题。最后,我还知道中国也抵制了莫斯科奥运会,我可以接着去了解中国为什么抵制、中苏关系、冷战、还有哪些国家抵制了等等一系列问题。
喜欢历史的人可能会说,这些是常识,但我举这个例子,主要是想说明链接式学习方法的重要和强大。就像我们画思维导图一样,可以由一个关键词关联出众多概念,然后发散出更多的内容进而形成一张巨大的知识网。而我从前很缺乏这种能力。
强迫思考,自我反思。
从前看小说,是不做笔记的,顶多会在几句有共鸣的句子下画线,书看完也就没有然后了。可这本书我写下了78个想法,我在强迫自己思考和输出,一部分是百度来的知识,一部分是对内容的思考,除了能学到知识、厘清思路,还能启迪思维、自我反省。
在读到“我想我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了。仔细想想,我在追寻梦想上太固执己见了,或许其中也有死要面子的成分”时,我这下:
“为了不值一提的面子,就死不悔改的走着那条一开始就选错了的路,死命坚持着根本无力实现的梦想,有时候想想也觉得很可笑,人到底是为了谁而活?”
进而,我会去反观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走错了?是不是为了面子死命坚持?是不是应该学会向命运妥协?通过这种不断的自我剖析,去看清自己的内心。
再比如,当我看到“我已经没有时间了。请你什么也不要说,什么也不要问,让我去做我想做的事吧”时,我写的笔记是:
“我一直认为,对于这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医院有责任在病人意识清醒时告知其病情,让病人自己选择是放弃治疗还是进行创伤性救治。在最后有限的生命里,病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权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尽管出于延长生命的考虑,也不能不给病人选择的权利,也不能出于孝心或不舍的考虑,就让病人在最后的日子里活在疼痛痛苦之中。”
所以也会去想,假如有一天我身边有人得了不好的病,我会希望他自己决定接下来的生活方式,如果选择救治,必定倾尽所有,如果选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竭尽所能的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当然,我希望永远不要发生这样的事情。
拓宽知识面。
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几乎可以了解到任何想要了解的知识,但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没有遇到,是不会有意识的去了解一些东西的,甚至我们根本不知道那个知识的存在。
比如,在看东野圭吾的小说时,里边形容房间大小的单位是“叠”,所以才知道日本的房间面积一般是按榻榻米的数量来说的,大多数榻榻米的面积是固定的180cm×90cm,一张榻榻米就是一叠。
再比如,看到“我刚洗过澡,水还没倒,现在应该还没冷,你什么时候想洗就去洗”,就很好奇。于是就知道,在日本是“一盆水全家泡”。日本的洗浴方式是先洗再泡,泡澡对于日本人来说,是一种放松休闲的方式,通常先在盆外冲洗干净再泡澡,泡的顺序一般是爸爸、儿子、女儿、妈妈。
再比如,看到“我是属猪的”这里,才知道日本也用十二生肖,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猿、鸡、犬、猪。与中国属相基本相同,猿对应猴,犬对应狗,意思都相同,而猪对应野猪。在日本文化里,家猪和野猪有很大不同,家猪叫豚,野猪叫猪,是勇猛奋进的象征,受人尊敬。
像这样的知识有很多,但几乎很少知道这些知识的存在,只有在书中遇到才会发现,也只有认真阅读时,才会真的去搜索来了解。
习得一些道理,看清生活中一些行为的本质。
不只是践行只字不差阅读才能看清自己的思维盲点,只要是阅读,通常都能从书中收获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学会用不同视角看待问题。尽管是写只字不差阅读带给我的好处,但依然想把这本书中引发我思考的话写出来。
“请不要一厢情愿地下结论。任何事情,不挑战一下是不知道结果的,对吧?”我们是否习惯以自己的经验去给他人的相似境遇下判断?是否总用过来人的姿态教导他人应该/不应该?他人的江山,你如何指点?
“很多时候,咨询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来咨询只是想确认自己的决定是对的。”所以,当朋友向你咨询或询问时,真的有必要给出自己的建议吗?重要的难道不是看透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然后给他信心?
“只有第一个去尝鲜,才有向别人炫耀的资本。”所以,有时候,我们到底是发自内心的想做某事,还是出于炫耀的心态才去做某事?
“人与人之间情断义绝,并不需要什么具体的理由。就算表面上有,也很可能只是心已经离开的结果,事后才编造出的借口而已。因为倘若心没有离开,当将会导致关系破裂的事态发生时,理应有人努力去挽救。如果没有,说明其实关系早已破裂。”所以,一段关系破裂时,有必要去自责自己做的不够好吗?两颗心已经远离了,再因不舍而费尽心思去挽救不累吗?
最后,以书中的最后一封信里的话结尾吧,嘿嘿。
“如果把来找我咨询的人比喻成迷途的羔羊,通常他们手上都有地图,却没有去看,或是不知道自己目前的位置。
但我相信你不属于这两种情况。你的地图是一张白纸,所以即使想决定目的地,也不知道路在哪里。
地图是一张白纸,这当然很伤脑筋。任何人都会不知所措。
可是换个角度来看,正因为是一张白纸,才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绘地图。一切全在你自己。对你来说,一切都是自由的,在你面前是无限的可能。这可是很棒的事啊。我衷心祈祷你可以相信自己,无悔地燃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