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孩子如同小王子在家庭这个王国慢慢长大时,其实是从旁观者心理看孩子的,也就是角色期待意义的主观看法,这里的问题是心理上隔着一层,与孩子自我看法也就大相径庭。
为此需要换个角色看青春期孩子成长,比如把小王子换成小国王。
孩子一出生就是他自我国家的小国王,父母仅仅是父母自我世界的国王,家庭不过是联邦制国家的联盟而已。
在孩子婴幼儿时候,这个小国王没有成熟的自主管理能力,为此就需要父母这些国王进行辅佐,也就是“辅佐大臣”,为此父母定位是协助而非主宰孩子的王国管理。
这样从王子到国王的角色换位,其好处显而易见,也是深刻的,这让我们作为父母的放弃虚无的优越感,试图驾驭控制孩子王国的一切权力,即便当孩子长大后被迫放手,也不认为是恩赐放权。
历史上类似对比启示的故事实在太多。
太子是未来国王的继承人,但是还要接受国王的管理与控制,换句话说可以立也可以废,比如清朝康熙皇帝的立储先是三立三废太子,最终用写有皇位继承人名字的密匣存放起来,待到皇帝百年之后才公布于众,也即储君来历。
唐朝李世民为争夺皇位而兄弟残杀,也是因为太子仅仅是太子,毕竟不是国王。
可以说,作为太子看似备受大家的恩宠,实际上还是被控制。
而那些小小年纪就被立为国王的呢,境遇截然不同。
先看三国时期东汉刘协与蜀汉刘禅,虽然处于风雨飘摇乱世,曹操即便雄心万丈还是不敢取而代之皇位,作为辅佐大臣诸葛亮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明朝万历小皇帝小时候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事由张居正主持,但是到了成人之后就要亲政。所谓亲政意味着之前的帝国管理权力就是自己的,不过放权给别人而已,一旦自己长大就会收回,这是天经地义事情。
再看清朝好几个小皇帝,顺治、康熙与光绪,成人后除非自己不愿意或者实在无能,都是自己说了算的,或者说即便自己说了不算,可是国家名义权力还是自己的,再厉害如慈禧者,也是“垂帘听政”罢了。
这就是角色的厉害之处,一个国家中,王子就是下属,国王就是主宰。
在家庭教育理念中,就要把孩子的角色由小王子替换为小国王,孩子的王国就是他的心理世界与属于他自己的时间与空间世界。
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是这样的:婴幼儿童年时候父母以辅佐者身份与孩子这个小国王打交道,一旦孩子进入青春期就要以各自独立国王身份打交道。
因为孩子开始独立自主,要求亲政掌权,这不是请求而是权利,不是夺权逆反而是正本清源。
用政治术语说,这就是“不论国家大小一律平等对待”,还有就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人的发展有个较长时间的依附期,也就是孩子未成年时期,这给了个体接受与适应社会化的机会,其中青春期孩子则属于过渡时期,这就要求父母慢慢放权,更本质的说就是交还原本就属于孩子的自主权利与权力,协助孩子自我锻炼与成长。
其实,这是包括父母在内的每个个体必由之路,那就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先是婴幼儿的生理自我,而后童年期的社会自我,随之而来就是青春期的心理自我,而终其一生我们都在不断调适心理自我的发展与成熟。
还政于孩子,就是承认孩子作为独立王国的原本权力,就可以纠正父母自以为是的控制主宰权力,也是相信自己与信任孩子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