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就不爱吃苦
大叔是个有反骨的人。
上周被安排工作过于饱和,大叔笑着抱怨了一句:我周末是不加班的哟!
对方说:年纪不大,怎么在吃苦的时间选择安逸?
我一句话把对方噎住了,我说:可以选择安逸,为什么要选择吃苦?
想起两件好玩的事儿。
在武汉念大学的时候,开学军训可谓惨绝人员,旁边的战友晒一上午,脖子上的皮都晒掉了。隔壁班有位姑娘,从小娇生惯养,哪受得了这个罪。第三天卷起铺盖回家了。这事引起了不小的议论,小部分人大喊“牛”的时候,大部分人觉得,这点苦都不能吃,怎么学习?
第二年,听说这姑娘考北大了。
能力是什么?从结果上看,能力就是把自己的选项变多了。只懂木工的人,有木匠这一个选择,又懂木工又懂做菜的人,就多了厨师这个选择。人家能力强,就是可以选择安逸。
第二件事,是两个人的一生。有个女人,她口头禅是“先苦后甜”,她做家务、存钱、带孩子,抱怨老公没有能力,抱怨生活不公平。有个男人,是个屠夫,他整天哼着小曲,该做农活时做农活,有生意时做生意,靠着微薄的收入,带大了四个孩子。
男人是我爷爷,女人是我奶奶。
我感觉爷爷每天都活的很潇洒,奶奶却一生苦闷。明明面对的是相同的处境,一个在吃苦,一个在安逸。原来这苦与甜,并不取决于环境,而是取决于心境。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艾莉斯所说: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02 苦的因得不到甜的果
世上有大多的东西是违反常识的。
励志青年告诉你们,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里面隐藏着人们认知中最大的谬误:只要我达成了那个目标,我就会幸福。
在哈佛大学《幸福课》里,泰勒本沙哈无可辩驳地论证了:实现你梦寐以求的目标并不能提升你的幸福感。他举了一个例子,在美国,终身教授职位是很多大学教职人员梦寐以求的,而当他们拿到之后,发现那种喜悦之情仅仅延续了一个月左右。幸福的感觉又回到了取得这一职业之前。(注意:这个结论的范围是人已经温饱线以上)
对此,王尔德极富洞见地说过:人生两大悲剧,求之不得和得偿所愿。
这下好了,我们一直在追求某个目标,不正是为了提高幸福感吗?现在又告诉我,实现了目标也得不到幸福。那你说什么能够提高幸福感?
我们先仔细审视一下目标这个词。当我们提到要实现某个目标时,我们往往指的是,要赚多少钱,要取得什么成就,要做成一件什么事,不管它具体是什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一个外在的东西。
泰勒本沙哈说的,换句话就是,外在的目标实现并不能提高幸福感。
为什么呢?
因为幸福感,是一种感觉呀。无论外在如何改变,如果你对外界信息的解读模式并未改变,怎么能提高对幸福的感觉?
03 幸福的方法
重点在于,提高对幸福的感知力,像我爷爷一样。
在生活里就可以锻炼,就像村上春树,他敏感地提出了“小确幸”:小确幸就是这样一些东西:摸摸口袋,发现居然有钱;电话响了,拿起听筒发现是刚才想念的人;你打算买的东西恰好降价了;完美地磕开了一个鸡蛋……
“小确幸”却不是他首创,100多年前,奇人金圣叹早有三十三不亦快哉:冬夜饮酒,转复寒甚,推窗试看,雪大如手,已积三四寸矣。不亦快哉!夏日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存得三四癞疮于私处,时呼热汤关门澡之。不亦快哉!……
瞧瞧人家,热水烫个痔疮都能幸福感爆棚……
这是在生活点滴处发现幸福,提高对幸福的敏感度。
或者,也可以像那位女生一样,提高能力,增加选择。
人生来受到各种束缚,因此自由感可以带来极大的幸福感,而选择即是自由。有人又会问了,不是需要刻苦才能提高能力吗?
对此,大叔早就说过,你一觉得苦,这事八成就有问题了。这一部分需要一整篇文章来阐述,今天大叔累了,就讲到这里吧。
现在,在经历了愉快的更文之后,大叔选择安逸地睡觉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