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极尽温柔的书。
可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更加突出了这份温柔,这份fundamental kindness。
小说结构非常精巧。想象两条笔直的、慢慢交汇的时间线,两个慢慢交汇的故事线,一个在1941,一个在1944,一个在法国,一个在德国,作者在四点之间有规律地跳来跳去,串联起这些点,就得到了整个故事。虽然故事是交错讲述的,却并没有让读者迷失不知所以,最终法国女孩和德国男孩在1944年相遇的时候,读者好像拾起了之前的所有线索——也可能等待这一刻的相逢已经很久。
小说语言很有节奏,可能由于故事围绕一个失明的孩子展开,我更多地调动了我的听觉,这一点和读纳博科夫不同,后者给读者带来的是眼前色彩斑斓的世界。而越读这部小说,我的听觉和嗅觉神经越敏感——战火纷飞,炮弹轰鸣,楼下传来的脚步声,雨水一滴滴落下,海在不远处翻滚,空气中满是咸咸的味道。这也是作者描写人物时主要下笔之处,如写香水匠就写他身上的味道,写Werner就写他的脚步声。
很多细节,很多对比。哪怕是描写人性之恶,作者也像表现默默的隐痛,非常克制,而非用什么汹涌的情绪去苛责。她总会留下一些黑暗中的星星点点的光芒,却因此更让人动容。
只有一点,在我个人看来不是特别喜欢。作者在情绪渲染上用的笔墨稍微有些多,表现有些用力。
语言很美,有机会想翻译一下,和现行译本比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