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几乎每天都会离开榕窗书屋,出去走走,想看看外面的风景,听听人言,能有些收获。
某日,阳光灿烂,正好出去走走。我出了门,缓步而去。迎面看见海南婶正坐在榕树下,静静的看老陈夫妇往三轮车上装水果。
她一见我,胖圆的脸上旋即浮起笑容,关切地说:“太阳这么猛烈,好晒呀,你慢些走,不要走哪么远。就在周边走走好啦。”
我说,没事,我就在树荫下的人行道上走走,转一圈就回来。
海南婶是个慈善的老妇,对邻居总是如此关切。她胖嘟嘟的,行动已不太方便,平日总在家里呆着。只有天气晴和的早上,才扶着楼梯扶手下来,在树荫下默然地坐着,举目环顾,看看来来往往的人们,或进进出出的车辆。
海南婶原是随军家属,丈夫转业在农垦战线,她也就成了海南一农场职工。夫妻退休返乡,落户我们宿舍大院。
她有两男一女。大儿子一家三口在省城工作,生活,一年长长才回来一两次,一次只逗留两三天,对她能有多少关心和照顾?
她的第二个儿子,原来同她住在一起,因住房较窄闹矛盾,兄弟反目,婆媳闹僵,另购了小产权房。同城居住,竟无来往。自前几年老伴病故,她独守空房,就更孤寂了。幸好女儿婚后同城,常来看看。
一个有两男一女的妇人,有媳妇有孙儿,有女婿有外孙,一家十余口,原本尽可享天伦之乐,想不到晚境如此寂寞。左邻右舍,为之叹息。
当我对她的同情心油然而生时,蓦然想起朋友讲过的乡村故事。说他们村的一个老妇,因年迈体衰,老眼昏花,不能挑水做饭,每日两餐,只能到嫁在邻村的女儿家蹭饭吃。
老妇住在山坡上的旧房里,静静地度着她寂寞的时光。她的女儿就嫁在对面村,相距两三里。天气晴朗,她眼睛好的时候,站在门前就看得见女儿家的房子。
路是绕山走的,山路弯弯,曲折坎坷,平时来去都吃力,遇上雨雪天气,路上打滑,就更难走。
老妇体弱,步履蹒跚,颤颤抖抖,眼又不好使。为吃那餐饭,一去两三里,归来两三里,一天来来回回四次,走上十余里,不知摔过多少跤。
老妇的晚年,仍如此艰难。她的女儿女婿、外孙,就没有一个多点孝心,将老人接去同食同宿的么?
朋友说,那户人家建了新楼房,还请他去喝过乔迁喜酒的。难道就没有一个小角落,容得下一张单人床?看来,并非屋不容人,而是人不容人矣。
当我向朋友坦露这种想法,责备老妇女儿一家时,朋友平静地说:这老妇命还算好咧,还有人给她饭吃。有些七老八十者,儿女不给生活费,还不是去拾稻穗?有个别做儿女的,全无孝心,好像他们是孙猴子转世,从石头爆出来的。幸好如今政府每月都给他们一点养老钱,基本生活才有了保障。
听朋友如此说,我默然良久,再无话好说,可心里却反复地自问:这世界怎么了?亲情呢?难道传承几千年的孝道,在某些人心里已荡然无存了?
《韩诗外传》言:“不仁之至忽其亲。”人都是父母生育、抚养成人的,孝敬父母乃理所当然。看来,无论历史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这国民的传统素质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依然很有必要深入细致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