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成现代经济思维:形成经济新思维的问题是根据列宁关于对群众进行经济教育、培养对待劳动及其成果的真正主人翁态度的教导提出来的。要发展国民经济就必须进行深刻的质的变革,而经济思维对实现这些质变起着重要的和越来越大的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在动态上保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适应。破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动态适应,就会延缓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这种破坏表现为两个方面:①由于延缓了已经成熟的改造和在某个历史阶段形成的经营管理形式和方法,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就可能落后于已经向前发展的生产力。②冒进行事,其结果是企图推行尚不具备必要前提条件的那些生产关系,同时却又人为地限制或收缩符合社会成熟程度的经济形式。
3,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结构及实现机制:阿巴尔金用两大类标准来考察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形式。第一类标准具有一般的经济性质,反映着进步的一般逻辑,并表明它较之过去的形式更为先进。这种共同的立场在马克思的著述中表述为时间节约规律。第二类标准是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标准,它们同解决全面就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坚定对未来的信念等问题相联系着。恰恰在这里,在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标准方面需要继续前进。这就是说,如果职工与财产疏远,如果劳动集体在现实关系中不是生产资料的真正主人,不是生产资料的责无旁贷的支配者,如果职工把自己当成短工、临时工,那么这种所有制未必能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主张采取多种所有制形式】
4,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认为计划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是经济思想成就的概括表现和集中体现。正是通过制订计划,政治经济学以及整个经济科学体系的抽象原理和公式,才得以化成具体的任务、指标和计划。提高计划工作的科学水平,是整个计划管理体系具有实效的决定性前提。而计划工作科学水平的提高,又决定于日益增长的生产规模、经济联系的复杂化、社会目标以及社会经济进步本身的性质。计划工作是经营机制的核心和中心环节,同时也是实现党的经济政策的主要工具。(因为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发展的全部主要参数,解决社会生产的社会任务、结构和发展速度、劳动力的利用、生产力的配置、科学技术进步的方向、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等问题)
5,主张对苏联的经济机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以适应经济、科技和生产集约化发展的新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