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最后一天,我和三个在外地工作,趁放假回家才有机会见面的高中好友在一起聚餐,仿佛和我们在大学期间的聚餐一样,我们在一起聊起最近看的书、电影,玩了哪些好玩的游戏,不一样的是,大学时聊的自己拿了多少奖学金、研究生补助,现在变成了各自的工作与收入。
K同学(后文简称K)到手的收入已经有五位数,他16年毕业后直接去了上海一家设计公司工作,没有亲缘关系在上海,今年年中跳槽后,收入从6k达到现在的五位数,另外两个同学一个在北京工作(简称A),一个和我一样,都在某二线省城工作,我们三人的收入都是四位数。
>如果你和你朋友都在玩微信跳一跳,你会忍不住想看排行榜里的他跳了多少分,如果你朋友分数比你高,你还挑战不过他,你就会很想知道游戏怎么得高分。
我和K同学当年的高考分数只差6分,我们分别进了社会认可度属于同一档次的两个二本学校,他学设计专业,我学工科。大学期间,我们都是成绩中上的学生,谈不上拼搏,但都学习努力。两年的时光,在相差悬殊的五位数字和四位数字对比下,我们都将原因归结为城市的差异和专业的区别,这类问题的归因,当然,虽然有我给自己台阶下的因素,但总也多数情况下正确。然而,吃饭中的一段闲聊,才让我懂得,那只是他的客套,而我只是自寻安慰。
“最后的90后都成年了,以后是蛋蛋后的天下了。”A同学聊起18岁的梗,朋友圈的18岁刷屏已经成为每个年末餐桌上的话题,我们也不例外。K却抛出一个问题:“18岁梗是怎么火起来的?”
18岁刷屏刚火起来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这并不是爆料明星的桃色新闻,或者报道让人愤怒的社会事件,也没有圣诞节请微信官方带帽子的刷屏动机,为什么大家自发步调一致地刷起屏来了呢?原因是什么?很快,网上的说法集中在以下几个原因:
2017年12月31日,最后一批90后(生于1999年12月31日)度过了他们18岁的生日。这意味着:从法律上讲,90后一代已全部成年,集体告别了少年时代。00后终于粉墨登场了。
微博上papi酱等一些网红大v在29日开始带头刷18岁梗的热点,引起了这一刷屏潮流。
所以,很快A就把上面这些原因说了一遍,K却说————这些很可能不是事情的真正缘由,我做了一件事,弄明白了这件事的起源是这样的……(后面会说)
听完K的描述,我猛地感到,拉开我与他收入差距的,城市和专业的差别只是表面因素,内在的决定性因素则在于知识的广度和执行力以及主动性。
同时,我也获得了一种解脱的轻松感,本来我认为:城市和专业的差别是收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把:**在小城市工作后,再一个人到举目无亲的一线城市打拼,或者,大学毕业后成功转行**,这两件事都看做需要耗费大量物力和精力,而且对于有小城市稳定工作的人来说,机会成本和风险都不小的事情。但是,从K对18岁梗所做的探索来看,是我没有意识到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知识的广度和执行力以及主动性**,而这个根本原因,却是一件可以通过一步步努力实现,而且可操作性强的事情。
那么,K究竟做了什么?18岁朋友圈梗到底是怎么火的?
他用了一个工具找出了答案,但是在他说出之前,我并不知道有这种工具的存在,也没想到他会知道这种工具。下面我会根据K的描述,演示用这个工具查找出问题的答案,K是这么说的:
回到问题:18岁朋友圈梗到底是怎么火的?
先说结论:18岁梗最先在12月26日从安徽省内开始小范围传播,随后27/28两天主要在安徽、江苏范省内传播,到了29号,papi酱发的18和30岁对比微博将这个话题点燃,全国都开始发18岁朋友圈,30号,各大新闻媒体、公众号、微博大v开始转发18岁梗的原因————最后一批90后的说法,同时也将18岁梗的话题带到最热,这就是整个18岁梗火起来的经过。
K是怎么知道的呢?他告诉我,用“百度指数”这个工具,只要几下点击,就能知道来源。
“百度指数”是百度公司的大数据产品,用于百度全网的搜索数据分析和展示,百度指数反映网民的主动搜索需求,所有影响网民搜索行为的活动都可能影响百度指数。更具体的说明,你可以点开“百度指数”网站,去看它的说明,这里就不赘述了。
记住一点:百度指数反映的是网民主动搜索需求,你用百度搜索一个关键词,这个行为和关键词就会被百度记录一次。
下面,让我们开始点击吧。
到这里,一定有人要问了,这是发生在朋友圈的事情,(问题1)为什么我要用百度的工具呢,百度不是做搜索的吗?这里先不做说明,从搜索结果就能看明白了。
首先,点开网址(最好是使用PC,手机网页功能要少一些):百度指数
然后在加载出的网页中,输入“18岁”这个关键词。为什么是“18岁”,而不是“18岁梗”或者“18岁朋友圈刷屏”?因为,后者的两个关键词,都会被统计到“18岁”的指数当中,你只要查询关键词“18岁”,查询结果就会把所有包含“18岁”的关键词都统计在内,(问题2)那么,这样做会不会不准确?没关系,我们先查询一下,从查询结果就能看出趋势,找到答案。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认识:百度指数的数字,并不代表这个关键词被搜索了这么多次,也不代表这个关键词在百度产生了这么多流量,它的算法,用百度指数官方的说明来解释:百度指数基于百度海量数据,一方面进行关键词搜索热度分析,另一方面深度挖掘舆情信息、市场需求、用户特征等多方面的数据特征。
你需要记住的是:数字越大,这个关键词被搜索得越多。
上面图片中显示的是全国指数。很明显,在12月26日之前,“18岁”关键词的百度指数都在1000上下徘徊,26号和27号,指数提高到了1200,提升了100多,之后到28号,指数提高到了4264,比日常指数有四倍提高,29号,指数到了2万多,30号,指数直奔45万!
也就是说,为什么“18岁”这个关键词,在28号开始,就出现了陡增的现象?这个问题我们联系一下网上的热门话题,都能轻松回答,那就是刷爆朋友圈的“18岁梗”,这就回答了前面的**问题2**,日常1000左右的指数和28号开始陡增的指数对比,说明“18岁”这个关键词,能体现“18岁梗”这个话题的火热走势。
那么(问题1)有答案了吗?从指数结果看,百度指数确实反映了“18岁”这个关键词在28-30号火热了一阵,是它统计了朋友圈的数据吗?作为一个普通网民,我不知道,但是,从百度指数结果可以推测:一定有人,想知道朋友圈“18岁梗”是怎么回事,用百度,搜索了包含“18岁”的关键词。同时,K说,18岁梗为什么火了这个问题的结论,他基于这样的假设:在所有知道“18岁梗”这件事的人群中,会通过百度去寻找原因的人的人数,占所有知道“18岁梗”这件事的人群总人数一个比较稳定的比例,比如,假设这个比例是20%,如果有100人知道“18岁梗”这件事,那就有20人会用百度搜索原因,如果是200人知道,那就有40人会去用百度搜索。
在这个假设下,百度指数的陡增,就说明了知道这件事情的人数也在陡增,而且增长曲线与百度指数曲线形状相同。所以K说:“90后都成年了”的说法最早是在29号出现,在30号才被各大媒体热炒,而“18岁梗”的火热,从26号就有苗头了。所以,“90后都成年了”虽然很让90后产生共鸣,但这并不是最初的原因。联系一下29号晚间的papi微博,和30号的媒体报道,29号的“18岁”指数陡增并不意外,那么29号之前呢?
这里,我们要看一下分地域的百度指数了:
为什么选择这五个地区?因为我把全国地区的指数都看了一遍,只有安徽省在26号开始指数出现明显上涨,而且江苏、浙江、上海的增长相对其他省份明显,四川则作为随机选取的对比数据。
从图中很容易看出,从26日开始,安徽省的“18岁”关键词指数就明显领先其他四个省级行政区,尤其在没有29号papi酱推波助澜,30号各大媒体刷屏的“90后都成年了”话题之前,安徽在28号指数就远远领先其他地区,这已经很有力的说明,“18岁梗”就是从安徽省于26日开始传播的。
再说结论:18岁梗最先在12月26日从安徽省内开始小范围传播,随后27/28两天主要在安徽、江苏范省内传播,到了29号,papi酱发的18和30岁对比微博将这个话题点燃,全国都开始发18岁朋友圈,30号,各大新闻媒体、公众号、微博大v开始转发18岁梗的原因————最后一批90后的说法,同时也将18岁梗的话题带到最热,这就是整个18岁梗火起来的经过。
在最后,我想说一下我为什么要告诉你这个工具和使用方法:
第一、对我,这是一次写作练习,也是一次知识分享,也是对自己的鞭策;
第二、对看文章的人里没有达到月收入五位数的人,我希望你们都能从文章中受益,从而提高自己,最终月入五位数或更多,或者,把文章分享出去,让你身边的人受益,让他们也月入五位数,以后你们吃饭就可以让他买单了。(笑)
第三、我相信我们在今天之后,在2018年的第一天之后,能够自己主动地去了解更多自己不曾了解的知识(工具),并在能够使用工具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去主动使用,主动实践,在月薪五位数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第四、你应该现在就去点点鼠标,看看百度指数的数据。
第五、肯定有人想再问,为什么安徽有人在26号刷“18岁”照片梗呢?嘿嘿,这个问题,你不转发、打赏文章,我可不告诉你哦~
PS:网上有很多数据分析平台,除了百度指数,腾讯、网易、谷歌等都有自己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大家为什么学习一下呢?2018,一个新的开始,祝大家新年快乐,越努力,越幸福!
PPS:转发我也不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