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问题:如果你看到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衣着光鲜进出高档场所,你对他是怎样的印象?
问题还没有完:如果你知道这个年轻人的家境很一般,父母生活在农村,都是很简朴的人,大夏天的买了空调为了省电却不舍得开,也经常舍不得买水果和肉,你又会怎么看这个年轻人?
这个问题的后半部分是前提,前半部分是现象。这个前提,就是我的情况。而现象的主人公,可能就是以后的我。至于我要怎么变成这个样子,恐怕是要经过一番激烈挣扎的。
1
诗书继世久,勤俭传家长。我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奶奶的抽屉里塞满了布条和针线,随时准备缝补衣服;爸妈去街上一天,中午饿着肚子等回家再吃饭;如果有哪次买了水果,父母总是推辞着不爱吃,留给孩子,往往到最后都是放坏。
我算是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买东西都要讨价还价,吃饭总是点最便宜的,在学校宿舍也自己支起小锅做饭,不爱去店里试衣服而选择淘宝,走在街上从来不去看两边形形色色的专卖店。
高中之前,我也总是穿别人的旧衣服。每次想要买衣服,总是要被问,你看看这旧衣服不是还能穿么?袖子也不短,这个洞补补,还能穿。而这时,我就只有沉默着,不反驳也不开心。
如果哪天买了个贵一点的东西,心里就会很内疚:这钱如果给父母花,可能就会让他们多吃一点肉,让他们添件新衣服,给弟弟多买一件玩具。
我总是小心翼翼地花钱,更加努力地挣钱。
所以有时候,如果你看到我在某些项目上收费了,比如收费咨询,收费培训,收费设计,希望你理解。而我也坚信,知识是能够换钱的,这很公平。
但这并不是今天的主题。
2
昨天,朋友发给我一篇文章,讲了一个月薪两千的姑娘,如何利用一年的时间从月薪两千到两万的。
吃好餐厅,穿贵衣服,报瑜伽班,出国旅游,从不担心存钱的问题。所以她成了公司里见多识广的人,老板身边总是少不了她。她赢在了大多数毕业生喊穷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省下来的只可能是一点点钱,这一点钱,既买不到眼界,也买不起斗志,而她都是选择了投资到自己身上。
“同事也经常嘲笑我,同样是菜叶子,为什么不能吃便利店里十块钱的,要去餐厅吃七八十的,同样是裙子,为什么不能去淘宝买一百八的要去商场买两千的,可是你想想,卖家和看客都不是傻子,十块和七八十,一百八和两千,品相不一样,咬牙花钱买一颗真钻石,那是投资。为了省钱,找一颗假钻石,那才是虚荣。可能我忍饥挨饿,每个月使劲省,年底能存个万八千吧,但是这万八千消磨我的斗志,让我的眼界,就到这里了,我再也不拥有称为百万宝贝的可能了。”
她穿着漂亮衣服,去着高档餐厅,所以认识的朋友都能给她提供更好的资源。
3
这与我的生活方式是水火不容的,而故事里的她,获取资源的速度反而比我要快很多。这让我开始再次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要投资脖子以上的地方,这是我一直坚信的。所以有学习机会的时候,总是付费学习。但是,在吃穿上,从来都是能省则省。从小爷爷教育我的观念就是,吃差点穿差点没事儿,学习上别缺钱。
所以,我对时尚和品牌一点也不关注,稍微高档点的东西我都是一窍不通。别人讨论的时候我要么是静静听别人说插不上嘴,要么是转移话题。这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是,心态上不能平等地跟生活水平略高一点的人一起用餐对话,所以也就难以进入更优秀的圈子。
我的天哪,这么可怕!就因为省下来的这点钱,竟然与优秀的人失之交臂,竟然没有机会变得更优秀!
4
哈哈,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这是个悖论。
我每月干巴巴过,把钱都省下来。
她每月花得精光,大都用来享受。
这是两个极端,都不是正确的做法。
我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把钱花在了不同的地方。但是共同点都是提升自己,哪里来的水火不容,原来是殊途同归。
于我而言,买几件高质量的衣服,吃几次好点的餐厅,偶尔买瓶红酒尝尝,也不算腐败。
对她来说,少吃两次高档餐厅,多给自己报个班学习,也是很好的进步。
不管怎么说,投资自己是最好的选择,花今天的钱,让明天的自己更值钱。
5
而我也找到了自己的问题,就是心态:我是我,父母是父母,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接触着不同的人,所以不能把他们的生活方式来照搬到自己身上。
每次给父母打完电话,听着他们的生活,心酸之余都想着把自己的存款给他们一部分拿去花。但是想想,钱给了他们也是存起来,不会用来改善生活,并不能发挥价值。而对我来说可以给自己投资,进步的机遇也比他们更多,所以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我可是要做网红的人,怎么能只有这么点眼界呢!
6
不能盲目存钱,就像不能盲目花钱一样。花钱是为了满足自己,存钱是为了下一个更高逼格的plan。适度享受生活,看到生活的美好一面,才会更热爱生活。花点钱去开阔一下自己的眼界,比存到银行更有用。
所以,如果你看到20岁的年轻人衣着光鲜出入高档场所,他未必是富二代,他可能是为了让孩子成为富二代。
这篇文章若能让我的父母看到,希望他们将会理解我接下来的改变。
现在看到文章的你,是不是要考虑一下,把你的钱取出来去充实自己?
我会在简书持续更新,关于生活,关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