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坚强党性才有正确政绩观。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坚强的党性铸就了辉煌的过去和今天的奇迹,也定义着光明的未来。错位的政绩观,根子在于背离了党性、沾染了杂念。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焦裕禄“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带领兰考人民斗盐碱、锁风沙、治内涝、种泡桐,“父老生死系”;谷文昌“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带领群众苦干14年,荒岛变宝岛,“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张桂梅,扎根贫困地区40余年,帮助18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同样是坚强的党性作基。党性的纯度,决定着境界格局。无私则无欲、无欲则不浮。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看重党和人民事业,看淡个人进退得失,对个人名誉地位利益想得透、放得下,才能保持平和心态,才能乐意脚踏实地,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处理好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个人抱负、个人利益的关系,坚持把那些打基础、利长远、见实效、创实绩的事情抓好做实。
有为民情怀才有正确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坚持人民至上是百年大党不懈奋斗的逻辑起点,也是百年大党铸就辉煌的价值源头。明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不忘自己是人民一员,终生恪守人民情怀,才能感知群众的喜怒哀乐、牵挂群众的冷暖疾苦;才能不做那些“作秀”不“做事”的表面文章,重“面子”不重“里子”的形象工程,“造势”不“造福”的虚假政绩,“竭泽而渔”不“泽被后人”的寅吃卯粮;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出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解决好群众牵挂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追求历史沉淀之后的真正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