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的家人一谈到游戏,对孩子的是爱恨情仇,恨铁不成钢让我们接近奔溃,情绪一上来,都有杀人的心,虽然没杀,可是我们的眼神,嘴巴,心里,已经杀了无数次·····
担心害怕孩子玩游戏会毁了自己。
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希望改变孩子,但是孩子却是越变越坏,越改变离我们越远,越改变越恨我们,两败俱伤,问题还是在起点。
面对游戏,我也同样困惑过。
我的孩子不是乖小孩,别的家孩子有的叛逆,他是样样不缺。
儿子玩游戏,从小游戏,玩到到大游戏,从一个人,到网上联盟,到现在只是把游戏当作放松的工具,不在迷恋·····
回想自己和孩子一路走来,和孩子,和游戏的一路抗争,酸甜苦辣,尝尽了人生百味。。
小学的时候,儿子就开始玩游戏,因为那个时候他玩的都是创造房子的一些游戏,他经常让我看他创造的家,和他的世界,解读他的创意,我觉得孩子想象很美。从来没有要去制止,限制他。
记得有一次傍晚,我到爱人的单位接他放学,办公室只有他一个人,他蜷缩在老板椅里,在昏暗中,玩得昏天黑地,当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孩子也不知道开灯。
于是我说:“你怎么不开灯”
他说:“不开灯玩的安全舒服”。
当时我就是没有明白,黑灯瞎火的怎么就玩的安全舒服呢?
今天我才明白,所有的人对游戏都是反对的态度,每次他在爸爸单位玩的时候,有人看见就会说:“哦,你又在打游戏了”,儿子心里忐忑不安,没有安全感,所以不想开灯。不开灯,别人就看不见。
初二的时候,我开始反对限制他打游戏,有时嘴巴不说,心里也是不接受他的行为,儿子开始躲躲藏藏,有时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打。
直到成绩下降,他才和爸爸谈,想控制一下自己,在双休日有个固定的打游戏时间,约定好时间,给他自由是空间。
我发现儿子每次打游戏都喜欢在昏暗下打,即使我不说,他也有躲躲藏藏的感觉,而且我还不能说话,一说话就呛上了。
他常常躲在自己的房间,打游戏。
我当时不懂,就是感觉不太对劲,我不希望他窝在里面,但是他就是不愿意出来。
我不他清楚为什么?
有一次,他无意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让我开始觉察,那是在读,《让世界因为我而美丽》这篇文字过后。
他说,妈妈我不想读。
我说,为什么,
他说,我每次读《让世界因为我而美丽》后打游戏,心里有不安的感觉。
难道孩子在昏暗或者在房间里,是因为孩子自己的内在并不认可自己的打游戏行为吗?
老师,父母,其他的人,大家都是认为游戏不是好东西,耽误学习。孩子恐怕自己也不认可游戏行为。
后来我开始观察自己,并回溯自己曾经有一段时间,看小说,追韩剧,的感受。
从大忙人变成了不务正业,看电视、看小说无聊的人,又不想让儿子,老公,觉的我是一个不思上进的人,但是又不知道干什么,偷偷摸摸打发时间带来的纠结。
自己一下子丢弃了工作回归到家庭,自己内在是抗拒无聊的,经常自己把自己逼到到了绝望奔溃的边缘。
对家庭琐碎的抗拒,和生活的无聊,以及精神的空虚,让我无所适从。
我的生命活在迷茫的状态。
生命内在的匮乏必须用外在的快乐来弥补,所以刚刚回归家庭的一段日子,我是痴迷电视,小说,爬山,和朋友吹牛聊天,喝酒等等······
坠落痴迷了一段日子,那段日子自我纠缠带来的自我消耗,非常的难受。
我无法从一个有价值体现的生意人,变成了煮妇,我无法接纳自己是一个这样的人,但是,我又无法弃孩子于不顾,在抗拒中迫于无奈而接受。
自己和自己,自己和外界,是混乱的。
本能的逃避所有的一切,希望沉浸在电视,小说这些虚拟的世界,寻找快乐。
其实现在回过头来,我还是满心疼自己的那段日子的,当别人羡慕我们不用上班,当专职妈妈幸福的时,却不知道有多少妈妈,淹死在别人眼中的幸福,家庭琐碎中。
自己看不见自己的价值,外界又没有价值体认可,让人崩溃。
迷茫、迷失······
妈妈重要,却是没有被重视,甚至爱人、孩子、外界,藐视、轻视自己在家庭中琐碎的部分,是让人死的更快。
世界是混乱的,我是混乱的。
现在回过头梳理那段时间的心里,其实和孩子打游戏是一样的感受。
我们迷茫、迷失了自我,我们无助而无力。
缺少关爱,缺少价值体现,缺少被认可、被欣赏;缺少被自信,缺少方向,生命在自卑中迷茫了······
*看电视,小说,事实上是内在的匮乏需要填补,自己是一种本能的求救,求爱。
*把时间浪费在电视,小说上时,内心是愧疚的。
*自己觉得不务实正业,虽然孩子老公不在身边,总觉得背后有一双眼睛盯着,没有了安全的感觉。
*自己是个有上进心的人,自己想改变,但是我无从下手;想控制自己,但是又无法控制。所以就有了想逃避孩子老公,有偷偷摸摸的感觉。
自尊心此刻非常的脆弱,一旦被发现,如果你说我不学好,看电视,看小说,我绝对疯狂反抗。
*因为我的内心并不希望自己成为这样,只是自己现在抗拒不了自己,我在挣扎。我在自己和自己抗争。
*我想好,我想往上爬,我需要爱与帮助,需要被认可、被欣赏,可是你们忽略我的努力,盯着我的无力,你们说我不好,控制打击我,就是在把我往不好里按。所以我会反抗。
行为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们忽略我努力的部分,而是盯着我无力的部分。
*如果你继续不理解我,不关心我,不帮助我,我自己也帮助不了自己,那我就会开始不相信自己。
你们不相信我,所以当我没有动力往上爬的时候,我可能就会破罐破摔。彻底的不动了。
生活中,抽烟,喝酒,打牌,跳舞,叛逆,拖延,追剧等等·····
当我们看见一个行为的时候,我们要去了解行为背后的需要,感受。
我们都看见孩子在玩游戏,我们有没有看见孩子游戏背后的内在需求,没有看见孩子想好的本质,他正在努力的部分。
我们困在游戏的现象中而忽略了需求,和感受。
要想改变游戏,必须填补内在的匮乏,让孩子看见自己好的优点,让孩子回到有价值,被认可,被爱,被需要中,被认可才会有价值,才会不在迷茫。
其实,人在迷茫的状态下,自己是帮不了自己的,需要借助外力把自己从坑里拉上来。
因为没有其他的快乐或者价值来替换,人是不会放弃现在拥有的快乐。
只有发现更好的,更有价值的,更有意义的,人才会放弃上一个行为。
替代,转移是所有人的特性······
当时我并没有今天的领悟,只是出于感觉不能让孩子偷偷摸摸,事实上我当时的感觉是正确的,我把游戏从阴暗处引渡到了光明。
要打就让他光明正大的打,所以后来我为了不让儿子打游戏打出愧疚感来,让偷偷摸摸加深他的游戏瘾,我干脆说,你每次打游戏必须到客厅打,客厅敞亮,人的心情放松。
为了孩子不被其他孩子诱惑到游戏厅,他爸爸支撑他用过年的压岁钱,买了手柄游戏在自己家的电视上玩
我就经常跟他说,玩的时候就痛痛快快的玩,于是儿子慢慢的从背着我开始面对我。
有次我的朋友到我家,看见我的儿子打游戏那么的投入,她差点疯狂,她无法接受我的儿子在打游戏,我就像没有看见一样,我说那是他的时间,她无法淡定了。
儿子打游戏的时候也会把我拉入同盟,减少他的罪恶感。
每次他用平板打游戏的时候,都会给我电视调好,准备好吃的。我们在客厅里吃着、玩着,狼狈为奸,偶然会搞到十二点或者一点。
后来我发现了一个规律,我接纳他打游戏的行为后,他不在逃避,每次考完试后,他打得最凶。
考的好的时候,他还会看看电影,新闻之类的;考的不好,那是埋在游戏里头都不抬,饭也不吃,好像是出气。
当游戏并不再成为他的隐私,我们俩可以商讨什么时间合理,偶然他也会听我劝。
初中后期他每次也自己根据考试情况,调整自己的打游戏时间,渐渐的我主要抓住他的大方向,潮起潮落让他自己去承担,我只是负责配合老师。
初中三年,在游戏中跌跌爬爬中,安全上岸。
回过头来,我明白一个点,那就是,既然当今社会我们无法避免游戏,既然我的孩子在玩游戏,那就让游戏回到阳光下。
游戏只是一种行为,当我接纳他的行为的时候,他就在我的眼前,他不会跑到网吧,他不会背着我,我就可以影响,约束孩子的行为,帮助到孩子。
找机会,转移,替代他的兴趣。
游戏只是一个行为,当我不接纳它时,我把游戏和孩子学好,学坏联系在一起,孩子于是被冠名为,好孩子,坏孩子。
孩子的游戏行为被冠名成孩子的品质,这是一大灾难。
就像一个人抽烟,不抽烟就是好人,抽烟就是坏人。
很多父母经常不知不觉中就把孩子的行为等同品质。
打游戏,就是不学好的孩子,不打游戏就是学好的孩子。
我们把行为上升到了品质,阴暗下的游戏就会毁了孩子的人格,并会把孩子推上不归路
没有不想好的孩子,只有迷茫的孩子。
呵护孩子的品质,品质会自我约束自己的行为。
把游戏与人区分开来。
关心,信任,帮助孩子,让打游戏的孩子,回到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