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为时代发声,是由古至今的传统。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提到,“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想出来的点子、举措、方案符合实际情况。”为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做好“审时度势”文章的要求。
“玄寂虚静者,神明之本也;阴阳柔刚者,二仪之本也”,调查研究需做好“审”文章。审题是调查研究的“先手棋”,要审好题目之根本落脚点。有句俗语:“方法不对,干活很累;方向不对,一切白费。”开展调查研究前,如果审错行情、社情、民情,出发方向错误,那么这篇文章写得再好,做的都是无用功。要找准调查研究的切入点,特别是面对一些很大的课题,要认真审题,弄清出发点和落脚点,弄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从而起到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
“浮海沧者,必精占于风气,故保利涉之福”,调查研究需做好“时”文章。在海上漂浮的人,必定准确地预测风向气候,把准时机,才能保证顺利航行,我们开展调查研究也是如此,正所谓“言(语)当其时,一字千金;言背其时,一文不值”,“咨当其时”才能“谏当其用”“策显其效”。调查研究需观察“时下”,主题符合当下资政需求、符合当下群众诉求,能对当前变幻莫测的情况、问题作出敏锐与深入的分析,为党和政府做出各项决策捕捉有利时机;调查研究需注意“时长”,时间跨度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既不能搞“一阵风”,三下五除二就拿出“成果”;也不能搞“旷日累时”,成果转换不及时,消磨旁观者的耐心和信心,错失决策部署、机制制定良机。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无方”调查研究需做好“度”文章。扁鹊在齐桓侯还未感觉不适时就看到了他一蹶不振的征兆,箕子从封王使用象牙筷子就看出最后在鹿台的殷商的灭亡,学会从细节中揣度、推测时政走向也是调查研究的“关键一课”。从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寻乌调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论十大关系》、改革开放时期的“北方谈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八八战略”,一代又一代的国家领导干部心怀“国之大者”,在深入调查研究中,与时俱进,不断矫正红船航行方向,最终披巾斩棘驶过了百年时光。因此,基层干部在调查研究中要学会走进大局,从一件件具体而微的琐碎小事中推断事情发展方向,因“变”而“变”,最终提出找到最佳路径、最好答案。
“聪者料兴亡于遗音之绝响;明者觌机理于玄微之未形”,调查研究需做好“势”文章。耳聪者能在人们已经忘记了前朝灭亡教训的时候预料兴亡,目明者能在隐微的先兆尚未形成的时候看出事物变化的道理。调查研究除了要服务当下时政,同时也要为未来之“势”提前谋划。要有战略眼光,提高对于外部环境的敏感度,寻找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将自身置于局势中心的高台上,由上而下审视全局,这样才能看得远、想得远;要善于从一片树叶的掉落中感知秋天的气息,从微小的变化中理清发展趋势,如果不顺应发展趋势,那调查研究成果就如“管中窥豹”般,只能解“近渴”而无法消“远虑”,甚至不得不另起炉灶、从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