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读完,老彭的形象在我心中仍没有一个具体的模板,他一直是个模糊的影子。我只能描绘出他的背影,宽阔的臂膀,微驼着背,散发正中年人的成熟与稳重。总觉得灰色长衫是他的标配。但我看不见他的五官,只觉得他拥有深邃的双眸,高挺的鼻梁,却无法将他们拼凑在一起。他与丹妮的爱情是从一开始就已经设定好的,从博雅把丹妮交给他开始,他的温暖,善良一点点吞噬了丹妮。当然老彭不想这样,也没想到会这样。他总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他不如博雅的炽烈,更多的是细腻,温柔。丹妮可能会对热情似火的博雅一见倾心,但却抵不住时间沉淀后老彭的温润如玉。
读到一半,我隐约感觉到丹妮与老彭之间的关系正在微妙地发生变化。可心中却坚定地相信不会。对丹妮来说当她还是梅玲的时候,那时的她向往着大家族的生活,她渴望被爱,理所当然爱上了姚少爷。但我想不出博雅这个人本身的好,他的确有着战略家的思想,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可这些对于梅玲来说并不重要,她也绝不是因为博雅这些而爱上了他。我一直觉得在博雅和梅玲的爱情中,梅玲是看不清自己的。她爱上的是对博雅想的不可得的感觉,博雅亦是如此。在分离两地之时,丹妮对博雅的思念更像是对过去的自己的留恋,她虽已是丹妮,但她曾是崔梅玲。她曾深爱博雅。而对于博雅来说,他对妻子有着诸多不满,就算没有梅玲的出现,谁难保不会有梅云,梅雪,梅芳…他毕竟是个少爷,有些东西是在他成长过程中就深入骨髓的。他也曾觉得香云不错,也会与香云缠绵,只是心中还是对梅玲有着某种寄托罢了。但我并不是讨厌博雅,这本书三个人中博雅更立体,他有着人的优缺点,有血有肉。
对于老彭再这段关系中的位置,我也很模糊,可能需要再看上几遍,他更像一个被动者,被动地保护着丹妮,被动地陪着丹妮,改造丹妮。他在一个完全被动地状态下爱上了丹妮。但这又是谁的错呢?但这真的是错了吗?
林语堂用英文写下了这本极具中国味道的书,书中文字翻过来总让我有一种吃着黄油炒土豆丝的感觉。“噢 彭!”“让我告诉你”“我从没想过这一点”这些直译得一丝不苟的句子总让我从故事中抽离,想起某甄嬛传恶搞视频中那句“噢!你这只愚蠢的土拨鼠!”然后,满屏华妃脸。有时间要读读英文版,感觉会有所不同吧!
林语堂将战争从另一个角度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仿佛看得清大街上那些血肉模糊的脸,没有正面冲突,没有战略思想,从百姓,难民,从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让我犹如亲身体会般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从前并没有想过如此严谨,小心的日本人,怎会做出如此疯狂的举动,而林语堂对日本人的剖析之精确让我有了答案。
这段故事留给我的更多的是对于人生的思考吧。机缘巧合,命运的安排,关于爱情,关于生活。还有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是怎样从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千万个像丹妮这样的人在战火中成长起来,亿万个中国人才从夹缝中挣扎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