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董卿的名字又开始刷屏朋友圈。
继2018年之后,第二次缺席春晚的董卿,以主持人的身份重新出现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舞台上。
在「央视新闻」官微放出的节目宣传视频中,一身红衣、知性端庄的董卿用她极具感染力的声音讲道:
“我们携手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一起看人面桃花相映红,一起听稻花香里说丰年,一起叹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起盼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有评论说:“这段开场白像极了有你陪伴的春晚,而你的声音本该出现在另一个舞台。”还有无数人叹息,遗憾和不舍,甚至自发出现了“好想董卿”的热搜。
或许对于观众而言,董卿之所以不可替代在于,她不仅用13年的坚守和付出站稳了舞台上的C位;多年来,对于自我的高标准要求、对梦想的热烈追求所凝练出的“端庄大气,优雅高贵”的气场,更是让人无法移目。
海明威曾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始于初心,钟于热爱,因为积累,所以闪耀,这正是董卿的珍贵之处。
<一>
有格局的女人,从不停止生长
每每谈起董卿,我们总是钦慕于她阅尽千帆的知性、优雅与从容,而往往无意识地忽略了,能够让美人不败于岁月的,靠的正是背后的那份自觉与沉淀。
董卿虽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但在正式踏进央视的大门之前,却经历过8年的沉淀期。
1996年,在浙江电视台工作得如鱼得水的董卿,在考入东方电视台之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失落。
“我想浙江台毕竟还是个省台,而且我又会编又会写,但在上海就是没人理我,也没什么节目做。”
当时,被“冷落”的董卿只能在上海春晚剧组做剧务,跑前跑后地为演员吃饭、出发的事情做准备,离核心主创还很遥远。
期间,因主持《相约星期六》曾让董卿小有名气~
但空虚的打杂和充实的忙碌是两码事,“闲得无聊”的董卿主动报考了上戏电视编导系,并于1999年本科毕业。同年,面向全国的上海卫视成立,她决心转战到更大的平台工作。
没曾想,这次出走却是“新一轮冷板凳”的开始。到了上海卫视董卿才发现,自己做的就是串联节目,而之前凭借《相约星期六》积累的人气更是消失殆尽。
“一开始上街还有观众认识我,但很快就会把你忘了,当时觉得很郁闷。”
平淡的生活亦有诱人之处,平时没事喝喝下午茶,做做美容,日子照样过得舒服。但董卿明白,与其拖着眼前的自己得过且过,不如为更好的机会做准备。她又开始重拾古典文学、背起唐宋诗词,还考取了华东师范大学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
对于董卿来说,学习是无需“刻意坚持”的习惯
如今,常有人用“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来形容董卿,我想,这份令众人敬仰称赞的古典美,离不开多年来她对于自身才知学识和内在素养的拓展和积练。
而即便是在成为央视一姐,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之后,董卿也从未放下过对学习的渴望和保持成长的自觉。
2012年,董卿第一次在主持工作中感受到了无法获取新经验的“重复性恐慌”。
“我在中央台安身立命十六年,最骄傲的一点是我100%的投入,但2012年我发现我做不到了,就是所有交到你手上的节目,你觉得都是一样的。而且这种东西出现的时候只有你自己知道,别人看不出来。”
于是,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2014年,董卿毅然决然地暂别央视赴美国南加州大学留学。她说:
“我当时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就是回来没有我的位置了,因为这个行业的竞争也很激烈,而且这个位置是我花了差不多将近20年,才走到这一步,只有我知道我为了它付出了多少,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
董卿告别春晚不是甘居幕后,更不是对“职场中年歧视”的“举手投降”,反而是一个有格局的女人为自己的人生做出的又一次突破性选择。
或许无论何时,只有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时刻保持自身的“成长力”,才能在每一次失意和彷徨时将自己拉出命运的困境,从而到达新的理想彼岸。
亦如董卿曾引用过的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墓志铭:“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
<二>
人活一世,要热烈且丰盈
知乎上有人提问: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董卿?高赞回答说:
“因为做每一件事情,她都会拼尽全力。”
2004年,离开上海只身北漂的董卿,在主持超过130场晚会和节目后,终于得到台领导的重视和认可,接手了央视的品牌节目——「青歌赛」。
虽然青歌赛是国内最严肃、最高级别的歌唱比赛,但对于主持人来说,其实除去报分、读题之外,并没有太多可以发挥的互动空间。
可董卿却坚持每天下午1点进场,听彩排,采访歌手。选手常常疑问:“为什么要和你聊?晚上要用吗?”
“我说可能会用。直播中我会酌情附加一点背景信息,他从哪里来、是什么样的人,这些人性化的东西。”
那一年的青歌赛,她连续20天直播30场比赛,每天10点直播结束,她回家接着背台词,准备第二天的工作到凌晨3点。
央视综艺频道总监郎昆在谈及董卿留给他的印象时说:“大到春晚,小到日常栏目,有的主持人忙了或累了之后会对付,董卿从来不对付,非常奇怪这个人。”
南方人物周刊的专访中提到,董卿,是一个“特别舍得把自己给出去”的人
董卿主持公安部晚会,每个英雄有几万字的资料,全看完也就一人提两个问题。但她不仅把资料全看完,还在晚会开始前,提前完成了采访。
“能先采访一定先去采,采两个小时说几句话,和直接说几句,这个效果肯定不一样。我这是用唾沫星子,一点点搭一个燕子巢。”
主持《欢乐中国行》,在一个城市只待一天,其实哪儿也去不了,但她为了能在台上做到“口吐莲花”,让观众感觉到她哪儿都去了,她还是那套“笨办法”大量做功课。从入住酒店开始,她先翻酒店的旅游小册子,再看当地提供来的素材,最后自己上网查资料。
还有强忍髌骨伤病录制《诗词大会》,现场没有冰块,她就买了几根冰棍临时绑在膝盖上冰敷,没有一点娇气和抱怨。
被送去医院前还要拿着台本和题库。虽然每次都有撰稿人写好了台本,但董卿却把完全按照台本说,当成是自己的失职。
对于董卿而言,她享受在压力下全情地投入、然后释放于舞台的过程,而将最美好的一面留给镜头已然成为了她精神上最佳的养分来源。
“只要我看到摄像机的灯亮了,演播室的灯亮了,只要我看到台下的人在看着我,我就会把一切都忘记掉,我一开口就觉得,我又充满了力量和快乐,那是工作带给我的,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满足感,这样的感觉,20年没有变过。”
或许只有全力以赴、为热爱而活的人,才能最真切地体会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愉悦,因为人的一生本没有任何意义,是我们所做的一切,赋予了它与众不同的意义。
正如董卿在《朗读者2》的发布会所说:
“这一生时间总要过去,最终当我们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唯一值得骄傲的是,我到底为什么样的时间付出了,这些时间能够给大家留下一点什么。”
<三>
足够勇敢,便能抵达心之所向
曾有媒体采访董卿:“因为《朗读者》,您又火了,怎么看大家对您的评价?”
她答:“我一直说,大家可千万不要把我神化了,我也累到哭过。”
这倒不是谦虚,对于走下春晚,无法再从主持人的角色中获取更多愉悦和灵感的董卿而言,想要开拓出一片新的职业天地,无疑是将过去的一切可用经验归零,从头再来。
2016年,董卿在重新亮相《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开始着手筹备《朗读者》的立项工作。曾经的主持人董卿变成了一档节目的制作人、总导演。
作为节目负责人,她要牵头推进组建团队、开策划会、写方案、寻找投资方等等每一项工作。
同年11月,好不容易在无数次疯狂谈判后敲定了赞助商。12月临近录制,却被国外的灯光师和摄制团队放了鸽子。然而,投资方却要求节目必须在2017年2月18号之前开播。
身份的转变、外部的压力,让当时的董卿几近崩溃:“这两年,我哭过的次数比过去十年加起来还要多。”
节目真正开始录制,每次6组嘉宾,单次录制整个节目组连轴一转就是7、8个小时。那段时间,董卿整日整夜不眠不休地待在机房里,当时去采访她的记者说:
“我作为观众已是疲累,台上的董卿却依然情绪饱满。那天录制结束,是次日早晨7点钟!这样日以继夜的状态,最长能持续两个星期。”
当有采访问及董卿坚持做节目的初心是什么时,她说:
“我也摇摆过,也动摇过,也累到哭过,或者急到吼过,只是大家没有看到我的这一面而已。我也有很不堪的那种状态,我没有放弃,是多少觉得自己还有一份责任。”
董卿的这份坚持,离不开她对观众的敬重、对责任的担当、但更为重要的是她渴望企及一个更为优秀的自我,而不惧前路艰辛、勇于开拓的魄力。
“我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开拓而不是固守,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前行的勇气。”
《朗读者》播出后,出乎意料地大受欢迎,一时间刷爆各大社交网络,第一期节目就在豆瓣上拿到了9.3的高分,而董卿亦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再次站进了观众心目中的C位。
或许董卿最值得钦佩和学习的地方,就是在于她身上那种勇于不断开拓自我的源动力。
而这种生命力量不只是来源于同行的压力、困难的鞭策、旁人的耳语,更是一种时刻知道自己是谁,处于什么位置,又该如何行动的意识自觉。
保有这种“自我革新”的自觉,能够让一个人在人生的岔路口上准确拿捏切换跑道的时机;在漫长的人生长跑中披荆斩棘、持续进阶;在人生的任何一个时间点,都无惧前路、勇敢开局。
写在最后:
董卿在接受《人物》专访时,曾这样回应告别春晚:
“我真的用尽全力了,春晚没有出现,心里一定会有波动的,但是我还是很庆幸我做了足够多的努力,这些努力让你在得到的时候,觉得很踏实,然后在失去的时候,也不会有太多的遗憾,因为我已经全力以赴了。”
昨日无悔,来日可期。祝福董卿!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