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书
不喜欢一个人可能有一千个理由,喜欢一个人有一个理由就足够了,对书也是一样。——森书
00 缘起
我最早接触古典,和很多人一样也是从《拆掉思维里的墙》开始的。当时读了几遍,还买了很多本送给年轻的朋友。后来根据朋友推荐参加了古典的“橙子训练营”,呃,说实话,这个训练营确实够烂的,差评。
《跃迁》是一个朋友送给我的,也算我这么多年喜爱赠书结下的善缘。读罢感觉很好,又推荐给了身边的朋友们,我家夫人还用书中的观点质疑了我的职业发展,一时竟然无言以对。
今天在简书上看到一个关注的简友提出了对《跃迁》4点差评的理由,我和她讨论了几句,感觉说的不舒畅,就特意单独成文,也算是读完的一个回顾吧。
喜欢一本书一个理由就足够了,我推荐这本书可是有三个理由哦。
01 易懂
太多的励志书或个人规划管理方面的书,参杂了太多的学术名词和复杂案例,看起来真的不是一般的迷糊。同时很多作者的表达缺乏严密的逻辑,文字之间即使没有明确的逻辑错误,也往往容易存在逻辑断层的情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本极其有名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这就有如雪白的大米饭中有沙子,挑出来很难,吃着很不舒服。
《跃迁》这本书读罢,对古典的文笔你未必会有多大的认同,毕竟这不是小说也不是散文,但是你一定会觉得读着很舒服。不要小看“舒服”二字,对于没有阅读习惯或者阅读能力不强的人,这就是是否能顺利把全书看完的关键。很多名著,内容很好的书就是因为读者读着“不舒服”而叫好不叫座的。
02 在理
书中讲的道理比较多,我对其中的三点尤为赞同。
第一,择业要选头部行业。这个不是俗语说的“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意思,而是暗含中国古代哲学“天时地利人和”的意境。长江商学院的校训是“取势、明道、优术”,其中个人的工作能力被放到了第三位。我个人这么多年的从业经历,对选择“头部”的重要深有体会。
第二,读书要读一手信息(源头知识)。至少也是二手信息(忠实转述一手信息),至于三手(对信息的简化或极端化陈述)、四手(个人情绪化的表达)信息就算了。古往今来,对为什么读经典的表述很多,古典的分类方法简单粗暴没有文采,却是最接近信息的价值判断和易于操作的。
第三,迭代和跃迁。很多人看似很忙,其实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大量的工作就是低水平的重复,无法实现“刻意练习”所带来的能力提升,忙忙碌碌而没有什么进步。古典提出的“迭代”,与曾国藩的“结营寨,打呆仗”,或者与荀子的“积硅步,致千里”大致是一个意思,以不断的小优势去谋求最终的胜利。书中提出的跃迁的三个阶段,认知跃迁、能力跃迁和能级跃迁,实在是现今社会个人成长的最形象描述。
03 可操作
有人说这本书有些鸡汤,我说好在这个鸡汤“有勺”。书中不是简单的提出概念,介绍理论,描述现象,而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操作方案。比如针对读书要读一手信息的观点,介绍了如何找到一手信息,如何提高读书效率,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针对头部理论,介绍了如何识别那个行业是头部行业,行业中的头部何在,如何进入头部。特别是最后的“开放而专注”九律和“迟钝而有趣”七律对我帮助很大。与大家分享一下九律。
1.见的人好,经常随喜赞叹。
2.找到自己领域的知识源头,并分享。
3.不随便崇拜谁。一旦崇拜,以他为顶,你的系统就又封闭了。
4.不再认为自己不喜欢、看不懂的东西就是傻的。
5.小心那些“一切都能解释得通”的上帝视角感理论。
6.对水平没你高的人要宽容,因为你也没有掌握真理。
7.留出10%~30%的时间,给自己不懂也不太会接触的领域。
8.站在更高角度,发现和专注自己的独特之处。
9.专注于自己的人生大问题。
04 本书并不完美
我不否认这本书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又有哪本书是完美的。读完这本书不能解决读着所有的问题,甚至从现实工作的角度看什么操作层面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但是它会给你提供一个看待个人职业发展和未来选择的全新视角,会帮助你在未来做出的选择更加接近最优选择。
这本书是一扇窗,是一扇门,对于职场人,特别是职场新人和在校大学生,本书传递的是一种看待世界、看待方向的新视角。
05 跨界
这是一本跨界书,书中包含了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甚至是佛学的内容。现在的产品设计和行业发展中,跨界已经不是个新鲜的概念,但跨界的书还不多,跨的这么恰到好处的我只读过这一本。
诚然书中哲学的深度比不上《大问题》,社会学的深刻不如《乌合之众》等等,不过对于无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学科的基础读者来说,作者拿捏的尺度正好适合。且从实用主义出发,我并不需要知道鸡为什么会下蛋,我只需要吃到鸡蛋。
不知道古典少侠看到会不会给我些广告费ᖗ( ᐛ )ᖘ
这篇正好是我在简书写的第200篇文章,也正好写满了20万字。谢谢朋友们的陪伴和鼓励。且行且珍惜,继续努力前行。
无戒365挑战训练营,坚持是一种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