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在《目送》里说:
“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年长的人在前面走,我们跟在后面。
你从远处看每个人都很开心。
我有个朋友,朋友圈的定位总是景点,照片里都是开心的脸。美食环抱,萌宠常伴。
25岁,资深沪漂,新时代独立女性,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思想独立,坚持不谈恋爱,每月按时还花呗信用卡,规律且准时。
她还有只猫,叫黄桃,是只布偶,长的很好看,但是拉的屎却非常臭。
和她每次见面都很开心。她笑料多,也很爱笑,眼睛圆圆的,每次笑声都大,大的夸张。
我们一起吃过美食,看电影,逛书店,拍景点,也会精致的修整好照片发朋友圈。
因为一个笑话可以笑出眼泪,笑到肚子抽筋。她喜欢娱乐八卦,热衷穿搭。跟她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说不完的八卦,从韩流到实事,如数家珍,各种网络生词,说的那叫一个头头是道,有理有据。
我曾经开玩笑说,她是我的解压剂。因为她好像没有烦心事,也不会生气。即使闹了别扭也不会有隔夜仇,下次聊天见面,又跟之前一样打打闹闹。
其实也是缘分,我们两个生日很接近,差一天,所以我们一起过过很多次生日。
最近一次,喝的有些多,我明显感觉到她情绪到了迸发口,可当着大家面,抹干净眼泪又是疯疯闹闹。
偶尔会听她抱怨家里的情况,也一直听说她爸爸性格很强势。但也是没有正面谈过这个事情。25岁在她的老家属于“高龄剩女”,这点让她父亲一直耿耿于怀,每次电话多是不欢而散。原生家庭给一个年轻人带来的,不仅是童年的晦暗,还有隐忍,对未来放手一搏的怯懦。
后来她离开了上海,在家里呆了一段时间,又去了广州。
又听说跟家里闹的很不愉快,最后好像是听了家里人的意见去相亲。
即使再见面,我聊天的时候也会避开这个话题,因为我更喜欢看她眉飞色舞的讲八卦吐槽的时候。很鲜活,眼睛里有光。
地铁换乘的人流总是涌动人头,商场支付窗口永远排着长队,匆匆忙忙,大家从这个地方来又要那个地方去,仿佛只要停滞下来,就会被吞噬淹没。
在一座城市里有太多的人。努力的,失落的,幸福的,悲伤的,各种各样。
每个人都是独自匆匆,却也好像没什么分别。
书店里充斥着“狼性法则”、“不进则退”。
每每看着人潮涌动我都会对这个城市产生莫名对疏离感。
经年久月被框在一个个玻璃隔板的工位里,那种对未来的热切期盼对未知对好奇心,那些莺飞草长的诗和远方仿佛被夜晚城市的衬托对孤寂黯然。
我知道生活不是电影小说,不会所有的离开都会相遇,不会所有的故事都有欢喜结局。也了解会有一些人进入到生命中,有些人会渐渐淡出你的视线。
离别像是一把钝刀,等你发觉的时候已然连记忆里都是模糊不清。
可成长也是。
我们都在安静生长,慢慢强大,由内而外。
从远处看每个人都很开心。也许拨开笑容背后都有艰辛,有眼泪,有凌晨一两点的晚归,有彻夜脱发的方案,有改不完的图,催不完婚,遇不完的渣男绿茶...
之前看过一句话,说“生活很苦,可是我很甜”。
所以你依旧可以在被窝里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可以去楼下点一碗热气腾腾的面,可以跟“饭醉团伙”逛逛吃吃。
你可以让自己过得很开心。
就做你自己,想哭的时候就哭,想躲起来的时候就把手机关机,开心的时候就晒晒,不开心就吐槽,不必在意结局。
我有时候还是会去她朋友圈,也会微信聊一聊讨厌的同事和奇葩的领导。
知道她周末会跟新朋友聚餐,晚上报名了一个手绘班,还会晒一些“抽象”的作品
一个惬意的午后和她家的喵合影
照片里的她跟以前一样,圆圆的眼睛,眯成一条线,笑得很开心。
现在阳光这么好,为什么不尽情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