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到一部纪录片浏览量超过8百万了。
其实几个月前就看完了张哲瀚导演的纪录片《八月》。
或者说的“观赏”“欣赏”吧,因为每一帧都像一幅美丽、精致的画一般。
山川河流,树木花草,就仿佛它们都巧合的在一起,又恰好被一位年轻人捕捉到了镜头里面一样。
至于观后感,我不知道该怎么说起。和现在的生活相比,张导的纪录片里的生活更接近我的童年。
就是那个外出基本靠走,联络基本靠吼,看家主要靠小孩和狗以及邻居的童年时光。
可我偏偏是一个记性不好的人。
关于家乡的印象更少并且混乱,就只剩下天色微暗水田和插秧的长辈了。我和妹妹穿着短袖凉鞋在田埂上跑喊他们吃晚饭。风吹过时带着那股子独属于水面的凉意,从我的皮肤一直沁进骨头里。
后来就来到了现在生活的城市。
对于孩子时候的我们来说,八月约等于西瓜、暑假、冰凉的井水,以及随时要挨揍的午睡。
(到现在,我爸妈对付我的外甥女都是:不午睡?没关系,揍哭就行了。每到此时我就觉得她有活该又好惨。)
我记得我每年都会问我妈我上一年的夏天是怎么过。因为我总觉得,他们可以安排好一切。
上班之后,就没有在问过,很多事情都让我明白,我只能自己准备好。
话题回到纪录片《八月》吧。
每次提到纪录片,很多人想到的估计就是带着深沉的意义。
《八月》也不例外。
它在我眼里是一种探索自我和周围人相处时候感情平衡的记录片。
是一个经历过风暴中心的人在一个远离风暴的地方找到的平静。
是一个被伤害的人在与陌生人的相处的过程中重新拾取信任的过程。
是作者的朝圣。
同时。也算是我一个三观重塑的答案吧。
远离网络,纯粹的人能给的感情永远是干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