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们的房间,最常见的就是衣服裤子乱七八糟的放在床上、椅子上,甚至地上,鞋子、袜子更是满地飞,书桌上也是乱乱的一堆课本与作业本,让人不忍直视。
一遇到有客人要来,全家人常常手忙脚乱的收拾,实在来不及的情况下,机智的孩子通常会选择将自己的房间门紧紧关闭,免得被大人们唠叨说“凌乱”。
不知道你家的孩子是否也是这样?
《智慧的管教》一书中,作者马睿欣指出:“凌乱造成的种种外在问题,经常也反映出一个孩子内在失序状况”。
这样看来,“凌乱”折射的是孩子生命中的问题,就是不一件小事了,是需要引起重视与对付的。
一、“凌乱”并非你想象中的小事
1.“凌乱”有个孪生兄弟,他的名字叫“健忘”。
通常情况下,一个凌乱的孩子,常常也是健忘的孩子。因为乱,所以找不到;因为找不到,又不想被骂,最理想的借口就是忘记了。
久而久之,人的惰性使然,形成了习惯,也就不想或无力改变了,于是,“健忘”伴随着“凌乱”横空出世,成了缠绕孩子的菟丝花,很难弃绝它。
2.“凌乱”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目前孩子们的普遍现象。
据家长群里父母们的交流,基本上十之八九的孩子都是凌乱的制造者,不仅是小小孩,高中生、大学生都一样。孩子的这种行为,常常让父母气得咬牙切齿,却也只能从放弃到放纵,又从无力到无奈,只想着等他们工作或是结婚离开自己就眼不见心不烦了。
不知道身为凌乱孩子的父母的你,是否心里也是暗暗这么想的?
说实话,这个算盘到是打得好。可是,孩子们离开你就能自动不凌乱了?他一参加工作,或是结婚了就自动变好了?
3.父母一厢情愿的以为,“凌乱”无伤大雅。
或许你认为凌乱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会影响孩子的生活,也不会影响他将来的发展。事实是否如此呢?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大意是讲某小伙子大学毕业初入职场,进了一家有名的公司,其才华非常受老板的赏识,很快就成为老板身边的红人。他虽然工作上兢兢业业,却有一个让老板很不喜欢的坏毛病——工作台面常常很凌乱。有一次,居然将领导交办的一份重要文件给整没影了,找了许久都没有找到,老板一气之下将他给开了。大好的前程泡了汤。
二、“凌乱”背后是生命的软弱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凌乱”是天性或者是遗传,再不然,就是生命的一种缺陷,后天根本没有办法改变。
马睿欣认为,凌乱其实只是外表,内在是一个孩子生命的失序。
因为乱,孩子对自己的时间与东西无法掌控,后果就是没有独自面对生活的安全感,情绪总是会不受控制。
因为乱,孩子总是让父母操心。于是,孩子几乎天天生活在父母的唠叨与被不被信任中。其实这些并非父母的本意,父母也是心情烦燥,迫不得已。久而久之,大多数这样的孩子自己也就渐渐失去了自信心,恶性循环,没有生活中应有的成就感,伴随着失去了责任心。
而这一切,正是孩子生命的软弱。既是软弱,就是后天可以改变的。从“没办法”到“我可以”的路在哪里呢?
三、“凌乱”的出路在哪里?
1.父母与孩子在思想上要一致:我可以改变,我愿意去尝试。
世界上使社会变得伟大的人,正是那些有勇气在生活中尝试和解决人生新问题的人!--印度 泰戈尔
按马睿欣的建议,作为父母,要明白一件事——不是把孩子翻转成一个整齐有序的人,而是帮助他们面对性格中一些软弱的现实。父母要相信孩子可以改变。
作为孩子,需要勇敢去面对自己性格中的一些软弱的现实,愿意尝试去解决,而非一味的逃避和躲闪。孩子自己也要相信“我可以通过尝试而带来改变”。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如果不开始行动,我们就永远无法知道结果。失败固然痛苦,但更糟糕的是从未去尝试过。所以,开始行动吧。
2. 父母与孩子要厘清责任与分工
父母的责任是引导,而不是代工(即代替孩子做)。
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是孩子自信心的头号杀手。这样的孩子,即使是成绩好,也不过是生活的低能儿,迟早会重修生活中那些故意不学的重要功课。
2016年,央视《新闻调查》播出《“神童”的成长》,讲述了一个现代版“伤仲永”的故事,主角魏永康,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即完成初中课程,13岁时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以在17岁时考取中国科学院硕博连读研究生。典型的“神童”吧!
但魏永康取得如此成绩的背后,全靠其母从小到大的精心照顾:什么家务活也不干,连牙膏都要妈妈挤好,衣服也要妈妈搭配好,甚至在17岁考研究所之前,居然是一边看书,一边被妈妈喂饭。后来,上了三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而被中科院退学回家,因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身为父母的你,愿意自家孩子如此吗?你还敢傻傻的代劳去收拾孩子的“凌乱”房间吗?还有,你还敢傻傻的做他的生活助理,提醒他这提醒他那,补位他的“健忘”吗?
有人说: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是孩子自信心的头号杀手。我深以为是。
孩子的责任是行动,从而带来改变,胜过生命中的软弱。
3. 陪伴孩子勇敢挑战自我的限制,争取进步的空间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果想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法)萨特
“井井有条的居住,并非本能,而是科学,需要用心钻研和不断花时间。”这是日本收纳教主近腾麻理惠的名言。
那么,父母如何引导孩子行动呢?
首先是让孩子房间的东西变“少”。
马睿欣指出:“凌乱”的真凶是囤积。对生活杂乱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少”更有效。
她自己的做法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突然将孩子们召集起来,一人分发两个不同颜色的袋子,要求孩子们在一刻钟内迅速收纳自己房间里的东西,10样完全应扔掉的东西放入一个袋子里,另外再拣10样自己不用却又可以捐赠给别人使用的东西放入另一个袋子里。另外,对准时做到的孩子给以适当的奖励。
这样做的好处颇多:一是给孩子们的房间瘦身;二是趁此机会多了解孩子们真正的需要;三是使孩子们的整顿变轻松了。
其实,这个办法也完全适用于大人的。
期间,父母要注意不要心疼扔了东西,也不要骂他们浪费。
无独有偶,日本收纳整理大师山下英子在她的《断舍离》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因为我们生活中需要的东西其实不多,不必为了不需要东西而烦恼。
其次是让孩子为自己的东西建立“家园”。
意思就是让孩子们渐渐学会自立更生,为自己的物品确定安放它们的合宜位置。
小时候,一般是父母代劳,或规定好每样物品的归纳处,然后训练孩子只要照着行就OK。但随着孩子渐长,完全可以让他们自己根据自己的喜好而重新规划物品的归宿位置。自己规划的路线,有自己的思考,方便自己记忆,更利于孩子的独立。
第三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提醒。
对于孩子的生活管理,“自我提醒”非常重要。尤其是那些自称有“健忘”症的孩子,一定要学一些实用技巧。比如利用便利贴、手机记事本、闹钟等,以帮助自己记忆重要的事项,避免错过或延误。
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避免出错,更是让孩子正面自己的弱点,养成去补救的思维与习惯。
马睿欣讲述她儿子的故事,是个不折不扣的健忘大师,曾一年内在家人轮流看照下,还是可以整丢5幅眼镜。虽经众人各种帮忙与献策,一一试过之后仍然收效甚微,真是令人沮丧。最后,他自己终于领悟到,只有眼镜不离开自己,才是最好的防止遗失的方式。于是,妈妈为他专门买了一条眼镜绳,让他在不用戴眼镜的时候仍然可以与眼镜在一起。
这个方法未必新鲜,但对儿子来说,确是非常管用。并且,儿子从中获得了“我可以胜过……”的成就感与经验,这就是最大的进步。
第四是建立主动整理的习惯。
现今的时代,孩子们功课太多,时间常常被安排得满满的,若是被父母勒令搞大扫除、做彻底整理房间的事,他们多半不会乐意。就算勉强做了,维持不了几天就会原型毕露。搞得他们又疲累,又无成就感,全家都不开心。
对此,我自己深有体会。以前,我自己也喜欢动不动就来大整理,但真的维持不了几天。现在,随着更多整理收纳的学习,还是觉得马睿欣提出的方法很容易:建立一个15分钟的主动整理习惯。即一次整理不超过15分钟,只需要整理一部分,而非全部的“凌乱”。但这个习惯需要在生活中主动固定下来,可以是一些休息时的片断时间。
建立主动整理的习惯,比立刻翻转眼前的“凌乱”更是要紧。因为前者在乎长远的,后者只在乎眼前的果效。智慧的父母们千万要明白这一点。
分享到最后,归纳一下,总意就是:面对生命的软弱,父母要做的不是代劳,而是帮助孩子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出路才是上上策。通过让孩子房间的东西变“少”、让孩子为自己的东西建立“家园”、让孩子学会自我提醒、建立主动整理的习惯四大技巧,父母可以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勇敢挑战自我的限制,争取进步的空间。
其实,生命在于成长,父母的榜样也很重要,如果过去我们自己也是凌乱,不妨自己先学习,然后教导孩子,共同进步。这是生命中的美好,也是上帝将孩子赐予父母,对父母生命的成全。
(我是70后职业女性,一个关注孩子身心灵健康成长的妈妈。有一些育儿经验,也在不断的学习成长中,欢迎和大家多交流亲子关系、父母成长等。本文为原创,首发于 今日头条 https://www.toutiao.com/i6690151832456528396/,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欢迎留言分享,转发其它平台请备注来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