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倾听吗?
看到这个问题,你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当然会啊,这有什么难的!
孩子跟你报怨很辛苦,有一大堆作业要做完成的时候,你通常这样回应:学习哪有那么轻松的?或者,合理安排好时间,一点也不难!当年我上学的时候,我是这么做的......。
猜猜孩子什么感受?哎,大人根本不可能理解我,也不在乎我的感受,可能他们根本就不爱我!
如果我们这样回应:上了一天的课,你感到很累,需要休息是吗?要不我们先吃点好吃的,犒劳一下自己如何?或者我能帮你做什么?
一、是什么妨碍了倾听?
我们常常认为,在亲友感到痛苦时,我们应该想办法使他们好受一点。而急于采取行动则让我们无法充分体会他们的痛苦。
比如以下这些行为会妨碍我们体会他人的处境:
建议:“我想你应该......”
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回忆:“这让我想起......”
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
同情:“哦,你太可怜了”
询问:“这种情况什么时候开始的?”
辩解:“我原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昨天......”
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这样的。”
然而用全身心倾听他人并不容易。倾听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非常困难,大部分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当他人遭遇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同情。
如果一个人想要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却是安慰和建议,他有可能会感到不舒服或者更加痛苦。
而真正的倾听是全心全意体会他人的信息,佛家有云:“不要急着做什么 ,站在那里”。
二、如何倾听
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真正的感受和需要。
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倾听的层次由浅到深,可分为静默式倾听,复述式倾听,同理倾听。倾听最重要的是将有品质的注意力给予对方陪伴。带着长颈鹿耳朵去,创建一个安全的空间,做有温度的镜子,有回响的管道。
以下这首诗体现了倾听与陪伴的层次:
陪伴与倾听
作者 爱伦.沃福特
陪伴是向灵魂致敬,而非智力的考验。
是好奇心,而非专业。
是同行左右,而非引领或被带领。
是保持静止,而非急着向前行;
是发现沉默的奥妙,而非用言语填满每一个痛苦的片刻;
是用心倾听,而非用脑分析;
是见证他人挣扎历程,而非指导他们脱离挣扎;
是出席他人的痛苦情境,而非帮他们解除痛苦;
是敬重失序与混乱,而非加强秩序与逻辑;
是与另一个人一起进入心灵深处探险,
而非肩负走出幽谷的责任。
三、倾听的力量
安静的倾听,本身就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全身心的倾听对方,了解他们的感受,不纠结于表面的评价,找到对方感受背后的需求,给出合理的反馈。
倾听可以疗愈身心
卡尔.罗杰斯说:“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们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倾听让我们拥有更多选择
在父母,子女,夫妻等关系中,我们常常因为不会倾听而使彼此关系对立,你强势或者对方强势。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表达自己最深的感受和需要。通过倾听,我们将意识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处,这也会使我们的表达变得容易,沟通坦诚。我们最不愿意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而想显得强硬的时候。倾听让我们看到对立之外还有合作关系的选择,有效预防潜在的暴力。
把倾听看成是别人的礼物,为这些处于痛苦、愤怒中的人,提供帮助的机会,我们就会感到非常幸福。有时候,对方并不需要我们做什么,他们只是想向我们好好倾诉。尤其是孩子和女性,需要更多情感上的包容。
倾听使谈话生动有趣
当谈话的气氛沉闷,彼此不能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同时也不知道相互之间有什么期待,这样的谈话累人,浪费时间,也不能加深联系。这种局面的出现往往是因为说话的人并不清楚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请求。此时我们可以尽快提醒说话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做充分的表达。当一个人觉得别人明白他的意思,整个人会变得轻松,我们自己也会变得轻松和愉快,谈话就会显得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