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8(周三) 12:00-13:00
【地点】:阅读心灵地图群
【主题】:什么是落后?
【整理】:周洋
什么是落后
读书的时候,老师经常告诉我们,成绩在平均分以下就是落后了,拉班级后腿了。
工作的时候,每个行业都会有一个平均工资,我们会在意自己的收入有没有在平均工资之上。
对于很难有衡量指数的事情,通常我们会凭感觉来判断,觉得平均水准以上就是不落后了。
为什么高估
据说90%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处于平均水准以上,没有几个人会去开赛车一比高低,所以这个标准只能自己定。
一群人喝白酒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喝的多,报上自己估计的量,每人几两加起来的数字一定会超过这瓶酒。
大家都容易高估自己的水平。
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乌比冈湖效应”。借用这一词,指人的一种总觉得什么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倾向,即给自己的许多方面打分高过实际水平. 用另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自我拉抬偏差(self-enhancing bias ).
乌比冈湖效应(Lake Wobegon)的名称,源自盖瑞森·凯勒虚构的草原小镇。美国有一个公共广播电台的广播小说节目叫做《A prairie home companion》,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该节目的主持人叫Garrison Keillor,是一个幽默作家,兼写剧本。这个节目有一个很受欢迎的单元叫做"News from Lake Wobegon",其形式是由主持人报道一周来他的故乡"Lake Wobegon"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 Lake Wobegon是一个假想的、在美国中部的小镇,镇上的"女人都很强,男人都长的不错,小孩都在平均水平之上”。不过听过几次节目就可以知道,小镇上各种可笑的事情层出不穷,即该镇上的居民其实也没有聪明到哪去。
那为什么每个人对自己的水平难以衡量的比较准呢?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并不能感知整个世界,我们只能通过感知自己的周遭来判断自己是否属于平均水准以上。
例如我爱写文字,有的朋友已经觉得我已经很高产了,可是我还有作家朋友,还有自己喜欢的专栏作家,我天天看他们的文字,就会觉得自己的文字别说质量,就连产量就相差甚远。
例如我也爱拍照,因为身边有业余和专业的摄影师,所以总会觉得差距很大,看他们拍出的片子就会经常觉得拿不出手。
又例如我妈做的饭菜好吃,尽管在网络世界看到过无数大厨的视频和文字,因为没有尝到过,真实感知的世界中还是觉得我妈做的饭菜最好吃。文字和照片可以通过网络世界来扩大自己的感知,而味蕾很难做到,所以大部分人对美食的记忆都来自周遭,真真切切的周遭。
当我们的世界很小的时候,尤其是没有网络的时候,我们感知的世界很局限,我们的水平基本上是周围接触最多的5个人的平均水平。
二八定律
在学校里,我们有一个假象,60分就是及格了。但一旦踏上社会,马上就会发觉及格/60分这个假象是没有用的。实际上,实际上,20%之后都是落后,因为20%的人占有世界有限资源的80%。
你生活中20%的精力做了人生有价值的80%的事情。
前几天一个朋友告诉我,他们冬夏令营20%的时间产出是全年80%的收入。
二八定律似乎无处不在,朋友们纷纷举例。
父母总是容易把孩子20%的缺点放大为80%,把80%的优点缩减为20%。
深睡眠是总睡眠时间的20%。
常关注的微信朋友群只有20%。
被扩大的世界
进入二十一世纪,有一个重大的变化:有时候,百分之一后全是落后。这是因为移动互联网几乎连接了所有的人。所有人被连接起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不再仅仅局限于我们的周遭,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可以尽量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全部,无论那感知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
在网络时代,我们需要从一大片海平面上形成一个小突起,并站在那个小突起的顶部,才有意义。
看看我们的朋友圈,一年前和现在,有变化吗?有扩大吗?是否能感知到你朋友圈的变化就是因为你的感知度在增大,而且你的朋友圈的能量场和你的状态成正比?
十几年前,我认识Tommy,他在一个户外机构,知道他们的教练大部分是老外,他们所有的客户只是国际学校。知道他们的活动很棒,常年针对于国际学校的孩子开展各种营地活动。我只是听说,我从没有见过他怎么带孩子们玩。在我孩子7岁的时候,他们第一次开展了针对国内孩子的夏令营,我开始参加。那时候,开始有微信了,所以我会在朋友圈发孩子的照片和文字,很多人从我这里知道了营地教育。我认识Tommy很久,因为那时候没有网络,所以我并不能感知那个世界。而现在有了网络,即使很多朋友的孩子还很小,但是她们都看到过浩洋参加冬夏令营的照片,知道还有这样一种玩法。
有朋友告诉我,在孩子和浩洋一起参加夏令营以前,觉得暑假就是写作业,送孩子回老家。即使这样,也常常觉得大家都这样过。
QQ,微博,微信等网络每天,很大程度上打通了每个人的周边环境,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开始思考自己是否落后,而不是像一个井底之蛙一样满足于现状,停滞成长。
前几天,图乐园中成长起来的一个6年级男生家长告诉我,他们的学校寒假组织活动,让孩子们设计规划路线,画地图,类似的活动,这个能力我们在2年前就开始培养孩子们了,所以驾轻就熟。
另一个图乐园中成长起来的7年级女生家长告诉我,他们的学校寒假组织孩子们从中学打卡到大学(他们是某大学的附属中学),城市穿梭。我想说,类似的能力也是2年前我们就开始培养孩子们了,家长把我们以前的活动记录分享给了群里的同学家长,若不是网络,是不是他们也无法感知到7年级孩子做的事情,我们已经在培养3年级的孩子做了,4年级的时候这个能力经过长期训练已经变成生存本能了。
焦虑Vs成长
或许说,没有比较就没有焦虑。没有比较也从来不知道自己身处的位置,停滞不前,而这正与不断前进的外界背道而驰。焦虑的对象是客观事实,处理焦虑的态度和方法更重要,那才是成长的契机。
我记得在很多年前我开始坚持百词斩的时候,我的微信朋友圈没有人玩,但是一切都是复利效应,当我影响了一个朋友的时候,朋友影响了他的一个朋友,迄今为止,我的朋友圈这样的朋友越来越多。这正是一个把“焦虑”变为“成长”的朋友圈。
网络的出现,让优秀的人脱颖而出,你会自动忽略80%的人,这个时代也越来越美好,我们正在经历“知识越来越有价值”的时代。很多当年和你同时起步的人,自以为“差不多”的同伴,原以为你们不再有交叉,你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如果你开始觉悟,开始去寻找优秀,一定能在网络世界找到你认同的优秀,而且你可以做的是:抛下你的自以为是,去真正地去实践,就算是同样的路,365天的百词斩,你先坚持一年再来评判好不好,真正做一遍,走一遍才发现没有那么简单。要打破这种“差不多”的心态,最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足够好,这样的体验带来的副作用就是不再拥有”差不多“的幻想,转而踏踏实实的认真做事。
这样下一次在看到比你优秀的人,估计心态上就会平和很多。不仅接受了自己的落后,而且会脚踏实地的迎头赶上。
正视落后
网络让我们每个人连接,当每个人连接起来的时候,渴望知识的人和渴望知识的人就开始进入同一梯队,同时因为开放,也能发现人和人不仅先天的禀赋差异巨大,就连一天24小时的利用都相差甚远,如此一来,这种渴求会变成一种恐惧~害怕落后的恐惧。事实上,也的确应该恐惧,因为那个恐惧的事实原本一直存在,只是如今你终于擦干净眼镜看到了。
事实很残酷,但知道比不知道好,虽然痛苦,但还有希望,因为我们会因为痛苦而挣扎,还有希望。也许会令我们焦虑,但这种焦虑使用得当的话,就是有价值的。因为恰当且足够剂量的焦虑,有一个很好的替代词汇“危机感”!
网络带来了更为客观,更为完整的信息,它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让我们从此不再虚假地活在平均水平线之上。
放眼未来
著名的未来学家,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预言,我们已经从左脑时代转向了右脑时代,右脑思维的3大推动力:物质的极大充裕/亚洲的崛起/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会更偏重于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故事力,交响力和共情力。
物质的充裕让我们不再以实用性为基准,苹果手机的设计感才是让我们心甘情愿掏腰包的主要原因吧。
亚洲的崛起,大量知识型业务都在被外包。美国程序员年薪7万美金,同样的价格,印度的程序员只要1/25。
人工智能,将任何需要记忆的逻辑性工作超越了人类。
职业生涯规划师古典预测,未来30年的有非常多的职业会消失,但也会有一个重要的职业~带领一群人玩!有娱乐感,好奇心,创造力,多么宝贵的财富!
交响力是指就像演奏交响乐一样拥有跨界的能力,例如不懂心理学的经济学家不是一个好厨师,这些混搭元素将是一个人越来越有竞争力的因素。
共情力是指和别人产生共鸣。我们人的情感机器永远没有办法替代。共情是每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基本功,放眼生活,是人类都需要的心理支持!
尾声
我们需要活在当下,放眼周遭,重新衡量自己,放下焦虑,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我们需要放眼未来,找寻方向,不落后,成为百分之一,不再为了生活而出卖自己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