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被爱和感受被爱是两回事——《感受爱》。这句话初看震惊,细思真理。
“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很多稚气未脱的脸上没有表情,让人发怵。教师爱学生也爱得无能无力,苦于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累觉不爱。
那天,我问另一半,你觉得自己被爱吗?他一个“没感觉”的回答将我的心揪得生疼。学习课程后我改变了以自我以为的方式去爱他,感觉他也的确开心了许多,(家庭氛围也好很多很多)怎么还没爱的感觉呢?想起前不久我也是对他对自己的付出看在眼里,心不怎么为所动。释然!噢,原来我们对彼此的付出和爱,虽是正确而我们的感觉没跟上来。
想起导师说真爱概念有一条:爱要持续表达并让对方收到。
反思:如何让自己,让对方,让学生及身边的人都感受到爱呢?
2
《感受爱》一书分享被爱的感觉是让人体验到平静、活力、安全、接纳、开放和愉悦。自己粗浅感觉是内心暖暖的感觉。
感受爱关键是面对面交流,让催产素这种联系情感的激素抵消压力激素的作用。让人释放压力,感受到爱。
而我们天天同住一屋檐下,也有“面对面”沟通,为什么还那么难感受爱呢?原来是手机,电视这类的电子产品。我们聊天过程时常捧着手机,或是忙着别的事……非语言的沟通(挥手,点头,耸肩,微笑,亲吻……)真是少得可怜。被惊醒!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沟通没有眼神的交汇何来走入彼此的心灵,感受爱的流动呢?
昨晚聊过这话题,今早上班前另一半带着儿子,带着会笑的眼睛送我出门,给我亲吻……感觉很幸福。是的,我感受到爱了。
想起前天在楼道与一个陌生女学生,对视然后相互微笑,那感觉也挺美妙,是爱吧!
3
如今快节奏,大压力的生活让很多人依赖于强大的网络与人(包括自己孩子)沟通,彼此联系。物质生活上去了,内心却空虚了,累觉不爱。
师生间需要爱的联结,让孩子感受爱,唤醒学习做事的活力和愿望。教师正确付出爱,感受爱是前提,因为当我们有爱的体验才能精准给到对方真爱。不防看看樊登先生推荐的电影《嗝嗝老师》。
孩子渴望父母在身边的陪伴,渴望接收近在咫尺的真爱。我们也是父母的孩子,我们也许有“众星拱月”般的爱,愿我们和孩子都能感受到爱,获得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