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说:“教师,首先应该是读书人。”
爱敏老师说:“读书有多重要,我不想赘说。我只想提醒老师们,其他什么职业都可以找个理由不读书,唯独教师不可以,因为你服务的对象是成长中鲜活的生命,你无法用一成不变的东西,应对那些正在生长着的孩子和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如果你不借助多角度的专业阅读,实现自我知识体系的刷新,试图靠吃老本混日子,就难免遭遇被替代的命运。正如网络上流行一句话所说,你不翻书,生活就会对你翻脸。”
其实读书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是一种特别的享受。这次上海的学习,我发现我带回来好几本书,或许是因为语文老师的缘故吧,我总喜欢看不同的书,这次比较吸引我的两本书是《我的二本学生》和《走过高中》,采用叙事的形式来写,看到这两本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可以带回去给学生看看,多好的教材呀,不比他们胡乱找的闲书打发时间好么,所以我果断决定带回去,让学生看看,让他们写写读书感悟,这非常有必要。
读书的效果很不错,但需要潜移默化,需要持之以恒,静待花开有时候是一种自我安慰,更多时候还是要主动出击。记得之前我读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里面有大量的叙事,而且还是连续记事,我被里面的情节深深感动,甚至会不自觉的流泪,太感人了。有些故事和现实生活中很像,于是我会把它们摘录出来,趁着班会课读给学生听,每次读的时候,孩子们都会静静地听,听到动情处也会不自觉的红了眼眶或者流泪。我知道这是因为文章引起了他们的共情,后来他们对我这本书很感兴趣,于是我把这本书放到班级,让他们有时间了可以传着读一读。
后来学生把书还给我了,我问他们读完了没有,他们说把里面的故事读完了,我问他们有什么感受,他们说特别感动,写得真好。现在想来,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应该具有持续性,我应该再给他们多找几本书来读一读,甚至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我的惩罚可以变为让他们读书写感悟,而不是写反思。人总是这样,接触的多了,共情的多了,便会让自己的思想从量变发生质变。
书是精神食粮,这一点也不假,有时候不需要轰轰烈烈,只需要偏安一隅,独自进入阅读境界就可以了。尤其是人心情急躁的时候,读一些心灵鸡汤,真的能让烦躁的心灵得到慰藉。我觉得人不会天生豁达,而是通过读书,修养自身才能做到积极乐观。
读书不是任务,而是快乐,是追书,是享受,趁着假期有时间,那就好好开启阅读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