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国民妹妹IU自爆为拍戏上镜一周狂甩十斤,于是网络上就有两位妹子尝试了IU自创方法:早餐一颗苹果,午餐一只红薯,晚餐一杯蛋白粉。
某韩国博主坚持了7天,体重虽掉下来5斤,但原本一直有健身习惯的她身体虚弱到病态:别说健身运动了就是躺着睡觉也头晕;另一位妹子坚持一周后更是“触底反弹”,结束第二天就开始暴饮暴食来弥补自己受伤的“消化系统”(其实是节食后的心理伤害)。两位都再三声明不推荐别人使用这种方法减肥。
其实IU的这个方法就是两个字:“节食”,短期会让体重出现大的波动,但是会给生理和心理上带来不可逆的伤害。当你每天摄入的热量低于基础代谢的45%的时候,出于机体保护机制,身体会大幅降低基础代谢。它将使你变得更容易堆积热量,更容易堆积脂肪,变成易胖体质,当你恢复正常饮食后会变得更胖。
“减肥利器,X月减X斤”、“燃脂最强运动,5分钟等于运动两小时”听着是不是很心动?那你就真掉进坑里了,减肥和健身从来就不存在什么利器和捷径。“健身先健脑”,话糙理不糙,小安今天带大家来看看还有哪些常常让人们陷入“低智商”的减脂误区。
1.只吃蛋糕或者炸鸡也能瘦
美国一名男子做了一个实验,连续一百天每天只吃2000卡路里冰淇淋,实验最后他真的减重了14.5公斤。然而他却瘦的得不偿失,只吃冰淇淋让他心情非常糟,无心工作,运动也没精神,失去的重量大部分是肌肉。
减脂就一个终极原则——每天热量消耗大于热量摄入。只要热量不超过消耗,就算只吃蛋糕或炸鸡也一样会瘦。但是人体除了碳水、蛋白质和脂肪还需要其他营养,比如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只吃任何一种都可能造成营养缺乏,影响健康。
减脂期控制饮食并不代表节食,也不意味着看见高热量的食物就从此再也不吃了,而是在保证满足每日营养所需的情况下,合理搭配饮食,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热量摄入。
2.出汗量越大减脂效果越好?运动不出汗等于白运动?
出汗多≠热量消耗大。排汗只是人体降温的手段,运动时体温升高、出汗量变大是为了带走身体的热量,而不是在消耗热量。
英国医学期刊上一则《脂肪去哪儿了》的论文研究发现,10千克的脂肪“燃烧”后将产生28千克的二氧化碳和11千克的水,所以减脂时肺部是主要的“排泄器官”,产生的水则是通过排尿、排便、流汗、眼泪或其他体液排出。(数据来源《中国科学报》)
运动能量消耗的高低和运动强度及时间相关,和出汗多少关系并不大,所以想用保鲜膜或者厚的健身衣加速出汗来达到加速燃脂的愿望是不会实现滴,你只会更多地脱水而已。
3.皮肤有灼烧感一定是脂肪在燃烧
保鲜膜没效果,那来点瘦身霜总该有效果了吧?涂上去真的热辣辣的,一定是在帮助脂肪燃烧。其实瘦身膏和瘦身霜带来的烧灼感绝大部分来自于产品中添加的辣椒素,有扩张血管、加速血流的作用,所以被刺激的部位会发红变热,你就误以为这跟运动的效果一样。
但是!这种刺激并不能增加涂抹部位的脂肪氧化,所以即使感到再火辣辣,也撼动不了你那厚厚的皮下脂肪。号称能瘦腿的发热袜也是同理,还是放下这些“神器”勤勤恳恳地去运动吧~
4.每天抖一抖,肥肉全没有
十几年来都没有从市场上消失的“减肥神器”,不断地更新换代、改头换面,号称能通过震动揉碎脂肪,从而起到减肥效果。只有身体大肌群的主动收缩身体才会产生能量消耗,达到减肥的效果。划重点!主!动!收!缩!所以别人或者别的机器,帮你拎起腿来一百次,你的脂肪还是在那里,稳如泰山。
一些消费者在使用此类振动技术的“甩脂机”后并未感受到减肥效果,甚至感到头晕、乏力、心慌、尿频等不良后果(数据来源《广州日报》)。所以还是不要寄希望于这类被动运动,没效果不说,还可能震出毛病来。
5.体重降得越快,减肥效果越好
长沙一名16岁的女孩为了快速减重,尝试了极端节食、剧烈运动、服用减肥药,狂减49斤。然而在尝了一颗巧克力后,压抑的食欲暴发,开始暴饮暴食,每次吃了后,又用手催吐、吃泻药或禁食,最后身体垮了被送进医院,经诊断患上了神经性贪食症。(数据来源红网)
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唰”地一下瘦成闪电,但减肥绝对不是越快越好。如果你减肥只盯着体重秤上的数字,那你一开始的目标就有问题啦。减重和减脂不是一回事,体重掉得多、掉得快,一般减掉的不是你讨厌的脂肪,而是水分,比如两天就能掉好几斤的减肥药,带来的是迅速失水而不是消灭脂肪,肉肉还是不增不减。
无论是增肌还是减脂都需要做到用对方法+更多的耐心+坚持的够久,想要偷懒走捷径都是骗人的。健康的饮食+运动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可以用蛋白粉、或者纤体餐等营养产品作为补充支持,这样长期健康有效的生活,才有利于保持辛苦减下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