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知乎上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有没有什么很严肃的电视剧或电影片段,而你却笑出了声?”
我立马想到了《隐秘的角落》。于是就打算动笔写一个回答,没成想,一下子写了几百字,索性就写成了一篇文章,在此与你分享:
在《隐秘的角落》的第11集,21分钟左右,这个片段里,有一个情节让我看完后哈哈大笑。
剧情简单介绍:
戴眼镜的是张老师,小孩叫朱朝阳,旁边是他爸爸。
张老师把朱朝阳和他的爸爸一起绑在了水产厂中,打算让朱朝阳向他爸爸袒露自己的骗人行为。
故事前因大致是这样:朱朝阳和他的小团队在偶然情况下掌握了张老师的杀人证据,将其记录在了一张内存卡中。然后向张老师要30万来交换这张卡。张老师便贷款了30万给了他们,换回了卡。但事后又发现他们还有一张复制卡(其实这张复制卡是空的)。张老师又百费周折取回了这张卡,回家后,才发现这张卡是空的,于是以为朱朝阳又骗了他,以为真的复制卡还在朱朝阳手里(但其实没有)。于是就绑架了朱朝阳(恰巧也把他爸绑了)。所以,就出现了以上这47秒的一幕。
这时,张老师非常愤怒地向朱朝阳他老爸抱怨:
“我钱都给他们了,他们又复制了一张卡”
朱朝阳说:“我没有复制”
张老师说:“那你今天拿什么给我交易啊!又骗我!你嘴里还有没有实话了!”
朱朝阳作无辜、恐惧状,道:“真的只有一张卡”
接下来,张老师非常愤怒,但也非常无奈地说:
“有几张已经不重要了......”
“无耻,无耻......”
看到这一句后,我笑了好久。这个表情透露出的是一种深深的无奈,其潜台词就像是在说:卧槽了你个MB的,我个人的死活已经无所谓了,可你TM到底能不能说句实话啊?真是不要脸!
这其实是一个活生生的“狼来了”的故事。一个成年人不断地被一个小朋友骗,到最后已经辨别不出来什么是真话假话了。
在这一刻,我非常同情张老师,他真是可怜。在这件事情以前(发现他们复制了另一张卡),他几乎并无歹意要伤害这三个小朋友,在听说他们用30万救人的事后,他也有帮助这三个孩子的想法。从对待严良与普普的态度上即可看出,他本没有必要接待无家可归的这两个人,但他还是这样做了。
但这三个小孩就很可恶吗?当然不是。如果你看了剧,他们的出发点是正义的,而之所以骗张老师,并非故意,完全是一系列偶然的结果。在我看来,这也是这部剧出色的地方所在:很多坏事的发生并不是人物故意为之,只是一种不得已,而生活中一系列的偶然又使这种“不得已”变本加厉,最终导致无法收场。这其实最接近于现实生活。
张老师一开始犯了错,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当然不想坐牢,只想让这件事情尽快过去,尽快回归到正常生活中,但因他偏执的性格以及一系列的偶然致使他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题外话:
我用约一天的空闲时间,一口气把《隐秘的角落》看完了。
从题材上讲,这部剧属“悬疑”题材。但和我最近看过的《唐人街探案》、《利刃出鞘》、《看不见的客人》对比,发现此剧有个鲜明的特点:在我之前看过的三部影片中,观众都是处于“警探视角”中,也就是说,不到最后一幕,观众不会知道真正的凶手是谁;而在这部剧中,观众在一开头就目睹了凶手作案的全过程,知晓了他的作案动机,并且从头到尾都处于“上帝视角”中,每一方的行动——警察、小孩们、犯罪分子,观众都尽收眼底。
前者的重点在于破案,我们期待着凶手落网。而后者的重点在三方博弈的过程,我们期待着各个主人公的命运进展。以此来看,后者的落脚点一定在一个个的角色身上,如果主人公的形象不够丰富,那么观众是无法与荧幕上的角色发生共情的。所以,这部剧的另一个精彩之处就在于:几个主要角色的生活故事刻画得都比较深入合理,因而,他们形象都非常丰满。你会很容易就与其产生共情。照我常用的话来说,你会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从而感动。
另外,关于配乐,我相信每个看完这部剧的人,都会对剧中的配乐印象深刻。也有许多网友将其称为“阴乐”。顾名思义,阴间的音乐。尽管我觉得这些配乐有点“喧宾夺主”、刻意使用的意味,但从整体上来说,它们为这部剧着实增色不少。
图片作者:本人剪辑
图片来源:《隐秘的角落》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