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很难理解非线性关系。我们的大脑倾向于简单的直线,也就是线性关系。”
什么是线性关系和线性思维?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两个农民种地,农民A跟农民B说:“我在地里施了10磅肥,结果多收了2斗谷物;后来我改施20磅,收成增加了4斗;然后我又施了30磅肥,结果收成增加了6斗。”
农民B说:“这么厉害,我也去试试。”
于是就在地里施了100磅肥,发现收成果然不错,比之前增加了10斗。然后就把肥料增加到了200磅,发现收成没有改变,还是之前的水平。他想我干脆再多施点肥吧,于是就施肥300磅,结果却发现粮食减产了。
粮食为什么会减产呢?
因为土壤里的有机质被过多肥料破坏了,于是庄稼就被“烧死”了。
其实,将庄稼“烧死”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农民B的“线性思维”。
Part1——什么是线性思维?
线性思维是一种直线的、均匀的、不变的、单一的、单维的思维方式,一切都随着初始条件的给定而给定。
比如刚刚讲的这个故事,农民B看到农民A每增加一些肥料,庄稼的收成就会等比增加,于是想到自己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让收成翻倍。谁知结果却适得其反,收成不增反减。在这里,农民B的思维模式就是直线的、不变的,就是线性思维。
线性关系这个概念最初来自于数学,两个变量之间如果存在一次方函数关系,就是线性关系,它的表现就是一条直线。
Part2——线性思维的5种具体表现
仅用定义去解释“线性思维”还是过于抽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线性思维”的五个具体表现。
表现1、简单复制过往经验去推断未来
很多年前,大家都觉得当公务员或者进入国企、银行是最优选择,因为它们都是铁饭碗。然而现在却在惊呼“银行裁员潮的到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之前对于“铁饭碗”的推断正是建立在“线性思维”上的: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些工作都非常稳定,是所有人心中的“铁饭碗”,因此它们在未来也一定还是“铁饭碗”。所以,他们自然无法预料“银行裁员潮”的到来。
表现2、 用已知结果得出单一原因
在看到一个结果时,会找到与结果相关的因素,然后认为这个因素就是导致结果的唯一原因。这种蛮横的单一归因也是线性思维的具体体现。
招人时,我们有时会听到HR这样说:“他是被上家公司解雇的,所以此人能力有问题,我们不能用。”
当仅从一个人被解雇这件事中就得出此人能力有问题这一结论的时候,我们就是陷入了“线性思考”的陷阱。
在职场上待的久的人都知道,这个看似简单的现象背后可能有着各种不为人知的原因。可能是员工与老板的价值观不一致,老板希望员工经常加班,但这位员工想要工作生活平衡。可能是政治上的站队问题,也可能是公司合并后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表现3、 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匀速的
“这个月我的微信公众号增加了5000粉,所以下个月还会增加5000粉,这样6个月以后,一共会增加30000粉。”
当这样说的时候,我们就是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匀速的,但事情的真实发展却并非如此。
如果你想要增加公司的网站流量,同样是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提升5个排位,从第30名提升到第25名和从第6名提升到第1名,所带来的网站流量增量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原因正是因为它们的变化并非匀速。
表现4、 认为单一因素即可导致某一结果
“今天看到一个新闻事件,明天股市一定上涨。”
“提高利率一定会使经济更加低迷。”
“我是名校毕业,毕业后肯定能进世界500强。”
“我很美,肯定能嫁个富二代。”
“我离婚了,所以我的小孩一定无法健康成长。”
“你是东北人啊,那一定很能喝酒吧。”
“只要我读了博士,就能留校当老师。”
这类思考方式究其本质都是线性思维,它们排斥其他任何可能的变量,因此一旦有了某一因素,就认定一定会有某一必然结果。
表现5、将局部结论直接用于整体
在盲人摸象这个故事中,每个盲人都真切感知到了大象身体的一个部分,但它们的理解都是片面的,而他们都将局部结论直接用于了整体。这也是线性思维。
Part3——真实的“非线性世界”是怎样的?
如果习惯于用“线性思维”的五种方式去看待万事万物,我们就无法理解真实的非线性世界。真实世界究竟如何?我会用五个例子进行解释,它们与前文中“线性思维”的五种表现一一对应。
例子1、 学习的S型曲线
“学习的S型曲线”理论的反面正是“简单复制过往经验去推断未来”。
随着我们对投入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我们学习的收获会依次经历缓慢起步期、快速增长期和高原期。如果我们简单复制“缓慢起步期”的经验去推断未来的学习效果,很可能会在“快速增长期”到来之前就选择放弃。
例子2、大历史观
“大历史观”理论的反面正是“用已知结果得出单一原因”。
在提及北宋历史时,很多人会说:“因为宋徽宗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艮岳(园林的名字),北宋才亡国的。”后来元人郝经也在诗中写到:“万岁山来穷九州,汴堤犹有万人愁。中原自古多亡国,亡宋谁知是石头?”
然而,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了记述历史的三种时间尺度。长期,要关注一个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中期,关注的是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因素;短期,才是关注传统历史学关注的具体历史事件。布罗代尔认为,具体历史事件的出现,往往具有随机性,在表面现象背后,是更深刻和稳定的导致该事件发生的中、长时间尺度的因素。
根据“大历史观”,我们可以推论,北宋灭亡绝不是宋徽宗爱造园林爱玩石头造成的,其背后还有很多不同层次的深刻原因。
例子3、摩尔定律
线性思维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匀速的”,但在真实世界中,大部分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是匀速的,比如摩尔定律。
计算机领域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说的是计算机集成电路上的电子元器件,每1到2年就会翻倍,这样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就越来越快,这种快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级的。
例子4、“人月神话”
“人月神话”理论的反面正是“认为单一因素即可导致某一结果”。
“人月神话”是软件项目开发领域的著名理论,说的是:大项目只要增加足够的程序员就能顺利完成;或者对于已经推迟的项目,只要增加人手就能按期完成的看法都是极端错误和危险的,因为它假定人和月(即时间)之间可以互换,因此只要增加人手,任务就能按时完成。但事实上,将工作分割给许多人、对人员进行培训以及不同程序员之间的交流都需要增加额外的工作。因此,以人换月去完成项目任务只能是一个神话。
例子5、80/20原理
对于“将局部结论直接用于整体”这类线性思维,80/20原理是最为有力的反证。
这个理论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最初的法则定义为:“80%的财富来源于20%的人”。后来,人们发现,该法则广泛存在于商业世界与生活之中。比如:公司利润的80%来自于20%的客户;公司中20%的销售人员贡献了80%的销量。世界上20%的人掌握了80%的财富。
Part4——如何改变“线性思维”?
1、对“线性思维”倾向保持觉知
思维是人脑反应外部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是对事物认识的活动过程和对信息的一种排序。所以我们天生就具有一种将事物简化思考的倾向,线性思维非常简单易懂,因此我们也倾向于用“线性思维”去思考万事万物,对此,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觉知,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究竟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还是系统问题?”
2、 学习并实践系统思维
“线性思维”体现的是一种简单因果关系,与之对应的则正是“系统思维”。
事实上,世界上的大多数事物都是系统。所谓系统,就是一个由很多部分组成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又有联系,作为整体又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像我们的身体,公司、国家,都是系统。
当我们面对的问题不是“简单因果关系”时,我们就要用系统思维去替代线性思维。系统思维的本质是:在分析和解决遇到的问题时,将这个问题看做一个系统,从而通过对系统结构、行为和事件的理解去理解、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在具体运用中有以下3点可供参考:
第一,从整体入手进行思考
在观察系统时,不能仅看系统的事件,还需要反复审视系统的结构和行为。因为系统结构才是系统行为与事件产生和演进的根源。
正如前文所说,看到一个新闻,就认为明天股市会上涨。这样的思考依然停留在“事件”之上,缺乏对系统行为以及系统结构的深入思考。
第二,用动态代替静止,用多因素代替单因素
系统中不但有存量,还有流入量和流出量,同时还存在反馈回路,包括调节回路和增强回路,它们的改变都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调节回路的作用是,不论系统中存量的初始值如何,也不管它高于或低于“目标”状态,调节回路都会将其引导至目标状态。比如:开始时,你精神饱满的工作,工作一小时后你感到疲惫,于是想要喝杯咖啡,喝下咖啡后精神再次振作,此时你的精神水平就被重新调整到了刚开始工作时的状态。这就是调节回路在系统中的作用。
增强回路的作用是,强化系统原有的变化态势。比如:你在银行账户里的存款越多,你获得的利息就越多。
当进行系统思维时,我们需要审视系统的存量和流量变化,还需要审视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回路,有时并不仅仅只有一个调节回路和增强回路,有时会出现多个调节回路和增强回路,而且它们之间还会相互影响。
第三,如果想对系统做出改变,就要找到整个系统的“杠杆点”
杠杆点是说,在系统中的某处施加一个小变化,就能导致系统行为发生显著变化。如何找到系统杠杆点?并不容易,在分析系统时最好能先建立一个简化模型去描摹这个系统的结构。虽然模型很难做到与真实世界一模一样,但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寻找“杠杆点”。
以前匈牙利的道路系统是以首都布达佩斯为中心,从该国一端到另一端的车辆都必须经过布达佩斯,导致了严重的交通堵塞和空气污染。匈牙利曾采取过多项控制污染和治理拥堵的措施,包括安装并改造了大量的交通信号灯、出台限速政策等,但都没有什么效果。实际上,造成上述系统行为的根本原因,即杠杆点,其实是道路系统结构设计不良,因此修正该系统的唯一方式就是重建道路系统。当然想要改变这个杠杆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事实上,系统论与系统思维是非常复杂的内容,里面有很多的概念与模型,如果想将这些深刻内容讲的清楚而浅显,还需另写文章,接下来我会在“艾菲的十堂思维课”中陆续写到(大家可以先参考《系统之美》这本书,这是我读过的系统论领域最棒的一本书)。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爱用“线性思维”进行思考,也早已习惯了用“线性思维”去看待复杂世界。却不知道,这样的线性思维让我们对很多事物进行了错误的判断、选择以及预测,让我们错过了大好的机会、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得出了与事实背道而驰的结论。如果不能对自己早已习惯并不断自我巩固的错误思维方式进行觉知并刻意改变,我们就会继续沉迷其中,继续错误的思考,结果只能是越走越远。
认识到自己的“线性思维”并践行改变,无疑就是认知升级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