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一边感觉忙忙碌碌,一边又感觉无所作为,因此会陷入平庸和沮丧的情绪当中,丧不是懒,不是不努力上差是越努力越忙他的成就感和安全感就会越低,这是为什么呢?是我们倒霉吗?说我们天生就是loser命,我们所生活的大时代,的确给我们挖了一个又一个的坑,一不小心掉进去了心态又崩了
一个概念叫做注意力的黑洞,就是有一些事情,无论他是工作学习还是休闲娱乐,他们都非常吸引人,但是你在上面投注意力不仅得不到任何正向的回馈,还会影响你的情绪,甚至个人发展,这就是你碌碌无为的真相,注意力的黑洞它有三个特征
第一是高度碎片化,它消耗的时间非常短,比方说在手机上看个短视频就比上电影院所消耗的时间要少得多,也因此你会对它放松警惕,觉得它并没有占用你的时间,那第二呢是连续存在以信息流的形式呈现,比方说刷微博,你的手指轻轻一滑就可以连续不断的接收到新的信息了,第三呢是它的内容品质不高一方面他会导致参与门槛比较低就好比看一首打油诗总比读一篇儿了获得感也会降低这三个特征会导致说打油诗总比读一篇古文要写得容易,而另一方面呢,你的获得感也会降低,这三个特征会导致你很容易就在这些事上面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一无所获,甚至懊悔不已
你浏览过程是怎样的,当你看到一个引人注意的标题是你的命你的渴求感上升,于是呢你会点这个标题进去看浏览一下内容就会发现他索然无味,这个时候你的渴求感并没有得到满足,它会继续上升,于是你看到下一个标题党就会更想点开下一个内容,那这种循环往复的后果是什么呢?一方面你花了很多时间进行这种所谓的阅读,但是呢,你进行的并不是高质量的沉浸式阅读,而是低质量的碎片化阅读,你会产生我们开头所说的,一边感觉忙忙碌碌,一边感觉无所作为的碌碌无为感,而另一方面这件事情激发你的渴求,让你产生虚假的期待,却又无法给你带来真正的满足感,那后果将是极其可怕的,时间久了其他的方式会越来越难让多巴胺激活,你会渐渐忘记该如何正确而有意义的集中注意力
美国一向综合社会调查就发现以小时来计算收入的人,收入越高幸福感就会越低,研究人员让志愿者将自己的工作收入折合成时间费率之后,发现志愿者会表现出更多的焦躁情绪和焦躁行为,即便把工作任务换成是听音乐剧,这样的休闲行为也无法为他们带来任何的快感,这是为啥呢?一方面嘛把收入拆分成时薪会让人们陷入那种一小时又一小时的计算表面上,你工作起来是更有动力的,因为你永远想多工作一小时,假设你的工作是搬砖,按原先你的目标可能是我早日成为包工头,可是现在你的目标除了多搬一小时,因为即使拼尽全力干足24小时,他们能挣的财富也十分的有限,毕竟再勤奋的搬砖也搬不成李嘉诚,但是他们为了多挣出一个20块钱而付出的时间,不仅会占据他们休闲和娱乐的时间,累积更多的疲倦还会挤占掉他们学习思考和规划未来的机会,因此他们不仅会越工作越焦虑,甚至还可能越工作越穷,因为当注意力被牢牢锁定在眼下事物的时候,人们会忽略长远的规划。没钱的人会去借高利贷,造成更大的损失,忙碌的人会不断的挤占学习和规划的时间,造成实际上工作效率的下降,在这种模式下穷人永远捉襟见肘,而忙碌的人永远都疲于奔命,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研究者也佐证了这种说法,他们发现,忙碌的人和穷人有一个共同的思维特点,就是认知和判断能力的全面下降,因为忙碌的人永远都疲于奔命,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者也佐证了这种说法,因为忙碌的人和穷人注意力都被眼下的黑洞给吸走了。
好那我们如何避免身陷注意力的黑洞呢?不会叫你远离手机和网络,因为这是我们现代人无法逃离的生存背景,我给你介绍一个小小的方法叫做重建沉浸能力,啥意思呢?顾名思义就是泡在某件比较有价值的事,一段时间只干这一件事,具体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借助外力来重建沉浸能力,比方说看电影看电影是一种精神享受,但是为了保证这个过程能真的起到放松精神和启发思考的效果,就不要在电脑或手机这种可以随时中断的多任务平台上去看,你精力暂时放在这件事情上,又比方说闭关会议交出手机,不讨论出结果不放人,这些都是靠外力约束,让你不得不沉浸在一件事上,而另一个方法呢就是寻找能与碎片化抗衡的事物,宁愿把时间浪费在那个上面,比方说如果你实在无法阅读电子书太容易被干扰,那你就看纸质书,如果你实在无法抗衡手机游戏的吸引,那你就打单机游戏吧,我不是开玩笑的,我最近跟老伙伴开黑上瘾,消耗时间不说打完了还丧不拉叽的,觉得内心空虚,所以啊我决定接下来一周我要好好玩我主机上面的单机游戏,希望剑彪不要杀了我,那实际上我们在简单事物上面重建了我们的注意力和沉浸能力之后,我们可以把这个注意力和沉浸能力再放到其他比较艰难的事物上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