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困惑:明明读了好多书,可一合上书本,却感觉脑中空空,仿佛什么都没记住?
近几个月在读书群的经历,让我感悟:不能仅仅为了读书而读书,强迫自己阅读,那不过是低效的被动学习罢了。
01 以兴趣为引导,开启阅读习惯
其实兴趣才是阅读路上最好的老师。在刚开始接触阅读、培养阅读习惯之时,千万不要盲目跟风加入读书群。毕竟,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和知识需求都不尽相同。
有的人对励志传记痴迷不已,渴望从他人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力量;有的人醉心于认知的提升,期望实现自我的蜕变与升级;还有的人沉迷于心理研究,想要探索内心世界的神秘奥秘……
硬着头皮去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书,就好像勉强让一个与自己合不来的人相处生活,只会迅速消耗掉阅读的热情,更别说能收获知识、留下深刻记忆了。
相反,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沉浸在喜爱的书籍中,就很容易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仿佛彼此在灵魂深处对话。
为什么我们回忆过去时,日常的琐碎小事就像过眼云烟般消散,而那些极度喜悦或悲伤的瞬间却刻骨铭心呢?这是因为情绪与大脑进行了深度的碰撞,让海马体识别出了这些瞬间的重要性,从而延缓了遗忘的进程。
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因兴趣才会融入其中引发情绪的触动,与情绪紧密相连的内容,才会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扎根。
02 接纳阅读后遗忘的正常
人脑虽然拥有海量的神经元,但也遵循着信息筛选的规则,遗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它就像是大脑的“清洁工”,通过选择性记忆,避免信息过载,否则负荷太重就会引发思维混乱,大脑也会像汽车怠速一样停滞不前。
罗振宇在谈及读书时,也坦然承认自己记不住书的常态,甚至对自己所写的书,过些时日也难以记住。书就如同人生中的过客,一味地强求记住每一本读过的书,既不现实,还会徒增烦恼。
在读书时,我们要接受遗忘的正常性,不要过分关注遗忘的部分,而是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把注意力集中在记住的那些点滴知识上。
如此,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阅读带给我们的成长与蜕变;倘若总是盯着遗忘的内容,就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沼,对读书也会兴致全无。
03. 巧用方法,加固记忆
好书就像陈年的美酒,越品越香,常读常新,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在阅读过程中,不妨巧妙地运用颜色标记或书写笔记的方式,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
再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重复记忆。在阅读后的20分钟、1小时、1天、1周、1个月等关键时间节点进行复习巩固,这样能有效地对抗遗忘。
樊登曾经针对读者关于读书容易遗忘的困惑指出,读书容易忘的根源在于读得太少。阅读的积累就如同滴水穿石,只有量的不断沉淀,才会带来质的飞跃,读得多了,自然就能记住更多。
此外,我们不要仅仅做知识的“搬运工”,而要尝试多元化的输出方式。比如写书评、与他人分享读书心得等,这些都能加深我们对书籍的理解。
我自己践行费曼学习法阅读《古文观止》时就深有体会,分享确实是一种很不错的读书方法。
无论是给自己讲述还是给别人讲述,都有助于对读书内容的掌握。讲述过程中的卡顿之处,就是我们知识的漏洞所在。这时,我们要及时回过头去,反复琢磨,直到将书中的智慧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04 读书的意义在于学以致用
读书的真正意义,关键在于能否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果读了大量的书,却没有给自己带来任何改变,那就算不上真正读懂了书。
阅读任何一本书,只要它对自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那这本书就是有用的。哪怕只记住了其中的一句话,并且因为这句话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这也是读书的价值所在。
正如赫尔曼·黑塞所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每一本书都是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窗,我们透过它,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愿我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在阅读的世界里,与更好的自己相遇,让阅读成为生活中的习惯之一,用书籍的力量为人生助力。
今日学成语–––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是由“囊萤”和“映雪”两个典故组合而成,分别指晋代车胤夏夜捕捉萤火虫装入练囊照明读书,以及晋代孙康冬夜借雪的反光读书。它形容人在艰苦环境下依然勤奋好学、刻苦读书。
近义词:凿壁偷光 悬梁刺股
反义词:不思进取 好逸恶劳
造句1. 古有囊萤映雪,今有莘莘学子挑灯夜战,为的都是追逐知识、实现梦想。
2. 尽管现在学习条件优越,我们也不能忘记囊萤映雪所代表的刻苦精神,要倍加珍惜时光,勤奋学习。
3. 老师常以囊萤映雪的典故激励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刻苦的精神,就一定能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