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问”,唤醒专业成长的觉知
——杨安平校长《从自在到自为》培训讲座随思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与其说杨安平校长在讲座,不如说是在上课。在老师们中间来回晃悠,不时地与老师们言语交流、眼神触碰,让人感觉不是高高在上的培训,而是娓娓道来的灵魂对话。
随思一:做个慧者,胸怀梦想
平庸的人,眼里只顾物质,追求的是远度。
优秀的人,眼里只有精神,追求的是高度。
卓越的人,眼里只见灵魂,追求的是温度。
“我是谁?”的灵魂拷问,是对自己角色定位、价值评估、能力短板的清醒认知。这是自在,是对职业理想的反思。有了自在,才有职业的方向;有了自在,才有职业的动力;有了自在,才有职业的幸福。
“我从哪里来?”的灵魂拷问,是对职业初心与使命的反思,是对成长与感念的执念。我为什么要自在,我怎样自在,这是成长的前提。
“我要到哪里去?”的灵魂拷问,是对自在方向的认定,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才会对成长过程进行反思与矫正。
有了明晰地成长动力,自在才能持续;有是清晰地成长方向,自在才会可能;有了明朗地实施策略,自在才望成就。
随思二:做个学者,眼有世界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可以让一个人心灵纯净,精神高尚。
经验型教师只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传授于学生,在自己经验的引导下发育、成长。可经验往往有局限,人外有人,一个灵魂与一个灵魂的碰撞,绝不会只是产生两个灵魂。囿于经验局限,学生千姿百态,甚至丰富灵动,需要不断地汲取他人经验,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学习是教师生存发展的重要实践活动,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读经典的教育书籍,可以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可以解决我们的教育困惑,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
读教育报刊,可以了解同行在做什么。
读人文书籍,可以拓宽我们的人文视野。
读儿童文学,可以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做一个想阅读、会阅读、善阅读的老师,夯实专业发展的基础。
随思三:做个行者,躬身力行
明晰了我要做什么,我要怎么做,如果说这两者是想的问题,做学者和行者就是具体实施的问题。
作为一线教师,具体实践为教育和教学两个方面,课堂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阵地,教学主要立足课堂实践,进行课堂实践改革实践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主要着力点。
课题是提高教研水平的重要依托,聚焦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通过一系列的专题研究,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课题结题并不意味着课题研究的结束,只是问题解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更加优化的方法和策略,需要课题继续深入地研究,不断优化,寻找更加好的问题解决策略和方法。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老师,你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老师。
从自在到自为,最终自成,不负自我,不负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