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的名导集体发力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而今年,为何他们像约定好的一样,重新披挂齐上阵。
为什么他们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今年呢?2017年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够吸引这些名导们纷纷出山呢?
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出现增速放缓,新力量没有那么突出,这样给大导演、老导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而且他们也有这么一个力量来推动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
2017年是“市场规范年”和“创作质量促进年”,这给导演们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一个竞争的机会。而且这些已经在中国影坛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的导演们,更会珍惜自己的羽毛,对自己的电影作品质量负责。
当然,并不是大导演就是电影品质的保障,就像这几年,吴宇森的《太平轮》,陈凯歌的《道士下山》,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张艺谋的《长城》都是饱受争议,两极分化明显。就说张艺谋的《长城》,有网友评论“张艺谋已死”,其实这也并不完全是导演自身的原因。这都是美国好莱坞工业流程下出来的产物, 导演只是一个执行者,他们能掌控的空间有限。
冯小刚的灾难史诗巨制电影《一九四二》,他卯足了劲,放了大招,但市场效果却不太理想,没有达到市场预期。
这不仅引人深思,像《奔跑吧兄弟》这些综艺电影,十几天甚至几天就能拍完,那还有谁有心思花一年、两年去拍一部电影。这样的现象真的应该杜绝,这样才能让人们看到更多高品质的电影,中国的电影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2017年年底上映的《妖猫记》,陈凯歌导演也是要放大招,耗时6年在襄阳为《妖猫传》打造“唐城”,投资超过十个亿。而国庆档冯小刚导演的《芳华》,一个六分钟的镜头耗资七百万,号称“史上最贵”。
当今的电影市场经过资源重组,媒体整合,受众分层,整体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名导们在过去几年都面临过诸多的争议,所以他们需要通过作品来证明自己。所以他们需要回归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就像吴宇森导演擅长枪战、动作片,也就是所说的“暴力美学”,《追捕》恰好能把他的风格,他的“暴力美学”发挥到极致。而张艺谋擅长古装题材,追捧黑泽明般的磅礴大气;沉稳精致,所以《影》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
也有人说有一部分原因是,导演们年纪已大,要留几部好的作品流传于世。我想年龄应该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他们有表达的冲动和欲望,有创作的热情。美国伊斯特伍德导演八十多岁还能拍出《萨利机长》这样的电影。七八十岁的斯皮尔伯格和伍迪艾伦还能保持一年一部电影的高产。所以所年龄不是问题,只要有强盛的创作活力和动力,就还能拍出好的作品。
2017年既是充满机遇,也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希望导演们能够拍自己想拍的电影,开足马力,保证电影的品质和质量。既要保持“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平常心,也要张扬“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好胜心。
在最后,预祝名导们能够如愿以偿,拍出满意的作品,给观众一个说法,给自己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