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录【55】
【原文】
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便似老、佛。”
“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
[注释]
① “自‘格物致知’”句:语出《大学》经文,可概括为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语出《二程遗书》程颢语。意为仁者将自己与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整体。
[译文]
(王阳明说:)“从‘格物’‘致知’到‘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的过程。即使是‘亲民’也是‘明明德’的事情。‘明德’是本心的德行,也是仁爱的表现。程颢说‘仁爱的人把天地万物包括自己都视作一个整体’,假如天下有一人一物的失损,就是我心中的仁爱还有没有到达的地方。”
“只说‘明明德’而不说‘亲民’,就和道佛两家学说没什么区别了。”
“至善是人的天性,天性本来没有丝毫的恶,因此称至善。停止在至善上,只是恢复天性的本来面目而已。”
[解读]
《大学》中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排多米诺骨牌,如果用一根线穿起来,那么这根线就是“明明德”。
朱熹对“ 明明德”的解释说,“明德”,是得乎于天,具众理而能应万事,就是良知良能,生而知之,不学而能。但是人各有天分不同,又被自己的私欲蒙蔽,有时候就看不清楚了。但明德的本体还在,就是王阳明说的每个人的良知都还在,只是蒙上了灰尘。“明明德”,“明德”,就是良知,第一个“明”,就是擦亮,以复其初,就是致良知。
所以王阳明说,从格物致知到平天下,这三纲八目的八目,就是一件事,就是明明德,就是致良知。
对于大学之道的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纲”,王阳明说:亲民,也是明德的事。明德是此心之德。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只要有一物不得其所,就是我的仁德还不完备。
仁者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也以天下为己任。这天下万物,地球、月亮、太阳、星星、银河系、整个宇宙,本是一体,万物生长,星辰运转,都是一个天理。而动物呢,自己有一个小宇宙,有自己的意志,可以走来走去,甚至改变这个宇宙一点点,比如水獭也能建一个水坝来做自己的家,来捕鱼。而万物之灵,人类呢,更有不同,人还能造成全球变暖,甚至可能毁灭地球。当然,科学家说了,人类不能毁灭地球,最多是毁灭自己。这都是因为什么呢,都是因为私欲,因为爱人悯物的仁德还不完备。
仁者是什么,是把自己的小宇宙,和整个大宇宙连为一体,天人合一。
只要有一物还不得其所,就是我的仁德还不完备。这句话,切己体察,放到全世界,你可能体察不了。但对于以领导世界为己任,并接近那个地位的人来说,真就是责任;对于治理一国的人来说,这国家还有一人一物不得其所,就是我的仁德还不完备;对于企业家领导一个公司,校长领导一个学校来说,这公司里,这学校里,有一人一物还不得其所,就是我的仁德还不完备;对于一个店长领导一个分店,小组长领导一个小团队来说,这分店,这团队里,还有一人一物不得其所,就是我的仁德还不完备。
王阳明又补充说,如果只讲“明明德”,不讲“亲民”,那就跟道家、佛家的思想差不多了。为什么呢,因为你修身是修身了,但是你不管事嘛!修身齐家,和尚四大皆空,家都不要。道家呢,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坏事都是你们这些自称“亲民”的人干的。不要去管别人,让大家各管各。
南怀瑾先生对道家、儒家、佛家有个比喻,他说,道家像是一个药店,人类不生病不需要找他,生病了就要找他。佛家像是百货店,平时有什么需要了,可以进去溜达溜达,有合适的东西就买些回来,不买也没有关系。唯独儒家,最最要紧,是粮食店,正常人不吃药可以,不使用一些百货用品也可以,但是人要是一日三餐没有稳定的,营养合理均衡的食物,肯定要出问题。
“至善者性也。性原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
这段话,是讲解《大学》和《中庸》:《大学》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第一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王阳明说:至善,是天命之性,天性原没有一丝一毫的恶,所以才叫至善。止于至善,就是复归于本然的天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