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故事
马晓青
曾经碰见一位家长说起家庭教育以及孩子不喜欢读书,没阅读习惯,我问她:你读平时读书吗?家长低头说现在事情多了静不下心来读书,看不进去!其实,父母们都希望孩子听话爱读书,但是“别人家的孩子”毕竟是少数。
说起读书,我可能被爸爸读给做针线的妈妈听的武侠小说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就看起来了从邻居家借来的繁体字版的武侠小说。至今还能记起来读到“铁砂掌”的功夫无坚不摧,我也端了一盆水用巴掌来拍的场景。慢慢的我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我想这跟我小时候我爸爸经常看书有关,他看书的时候我会问他书里写的什么,爸爸便给我讲解,更多的时候爸爸会边看边读,并非刻意读给我们听,而我和妹妹边玩边听,妈妈边干活边听,昏暗的灯光下,一家人一起的画面,便是我的“亲子阅读”时光。
时代不同,温饱解决不了的物质匮乏时代。书籍成了“奢侈”品,每本书的来历都有一段故事,无论是“小人书”、“故事会”、“杂志”、“报纸”都是我可以读的书。上午后每年开学了发的课本,我基本上用一下午的时间全看完,对书籍的渴望与日俱增。
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小时候妈妈准备做饭时,爸爸挑水。妈妈擀面条,爸爸摘菜。妈妈切菜,爸爸生火。爸爸杀鸡,妈妈烧水。当然了,我和妹妹也会在厨房打下手,我们负责做工序简单的工作,如:洗土豆。我们小时候的菜是有虫洞的,土豆上虫子吃掉的洞里会有很多土,妈妈给我们打一盆水,土豆放在里面,给一个小勺子,我和妹妹用勺子把把洞里的土和破损地方挖干净洗干净。
童年的时候在农村,爸爸妈妈每去集市上都会给我和妹妹带一点“惊喜”回来。以前的火烧馍馍,怪枣,或者一个小玩具。甚至妈妈去地里干活时回来给我扯一把花,摘一把野果等,都会让我们高兴很久。记忆里妈妈有一次给我们弄到一窝野鸡蛋,炒了后黄灿灿的蛋香,至今还在唇齿留香,余味悠长。
于是,想到爸妈回来时会有的惊喜就很期盼,看到礼物的那一刻,是小时候最开心的“啊哈”时刻。
我成了妈妈,也会经常给孩子创造意外的惊喜。原来,我经常会给孩子惊喜来自我对父母这样习惯的传承。爸妈是很有仪式感的人,小时候各种节日都很重视,会按照传统节日所要遵循的习俗,举行仪式,吃相应的食物。
端午节的时候,爸爸去摘粽子叶,妈妈泡糯米,妈妈烧好一大锅水,爸爸把他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煮。小时左右,浓浓的粽香扑面而来。
腊八节、二月二、清明,小年、八月十五等节日都有不同的过法,我们一早就会准备物料,全家人分工,人人参与。邻居们经常说的话是:我们家的厨房很欢闹。
我洗土豆的技术估计就是从那个时候练就的吧。厨房里,我们一家开开心心的笑声,至今回忆起来那个场景,都觉得很温馨很快乐,回忆里满满的都是爱。
我长大成人结婚有了孩子,做饭的时候也会让孩子来帮我一起做她力所能及的事。打鸡蛋、拿面粉,洗土豆这种活孩子都可以做。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一来可以锻炼孩子,让她知道美食怎么样从原材料变成的。同时,也会学会珍惜食物,学会感恩。一家人在一起做家务,本来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大家动手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或者一起做一顿美味的晚餐,坐在一起开开心心享受美味的时候,是一家人最平淡的幸福。
我的孩子也延续了我的习惯,热爱读书。现在的条件比起过去,天差地别,优秀读物层出不穷, 孩子赶上了好时代,能从书籍中汲取她要的养分。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传承,好的习惯,好的品质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从爸爸妈妈身上在传承到我们身上,再到孩子身上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