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人才盘点的核心环节
年度人才盘点一般包括基础数据,能力数据,胜任力三部分情况做盘点。
人才基础数据:包括年龄、工龄、层级、岗位、带人数(管理者)、本岗位\本层级在岗时间等,通过基础数据盘点组织共性的情况和问题,看各个纬度的比例是否合适。
实际案例分享:
Case1:管理者的人均带人数,多了还是少了,搭过一个团队,把业务拆成很多块内容,每块业务2-3人,30人的团队有10个管理者,4层的管理深度,业务主管说这样给了更多人上升的通道,但却引发了更多的管理问题。
一线运营主管的管理宽度一般在5-7人,销售团队在8-10人;看管理深度,盘点一线小二到BU head有几层,深度太深的要做调整。
Case2:盘本岗位或本层级的在岗时间,看人员的成长性,一般在一个岗位或一个层级呆超过三年没有发生变化的,会做重点盘点,要求主管补充人员情况以及下一步的动作;目前是要盘点组织中的每个人。
Case3:盘工龄、年龄、层级的相关性,例如看年轻高P(层级)的成长情况,看老人高P的占比,老人在低P(层级)的原因等。阿里有个没被验证的目标叫208510,意思是组织要培养20个85后到P10的岗位。
人才能力数据盘点:包括员工的绩效、潜力、岗位胜任力打分(参考),会往前看2-3年,看人员的变化成长性,特别是核心人员。
绩效是对于小二的年度评估,按361排序,重点关注3和1的人群;绩效是对当下能力产生结果的定义。
潜能是看小二未来的成长速度,是管理者对于小二的成长性判断,打分纬度包括明日之星、高、中、低;明日之星非常少,要有非常亮眼的业务结果和影响力。内部有种说法叫三层棉被都盖不住的光芒,有很大的机会能晋升到新层级;潜力高是一年左右可以看到晋升到新层级,中是2-3年,低是在本岗位看不到明确的成长性,需要调换到合适的岗位或管理动作。
潜力主要是管理者对于小二的判断,而且小二的成长性,也会随着业务、场景等发生变化,所以潜能的评定结果不会跟小二做沟通,但会作为一个人才标签记录在系统里。
实操分享:
Case1:看双高和双低群体,双高指绩效和潜能都高,双低则相反,双高意味着当下有战功也能看到未来的成长空间,是组织重点培养的人群,这部分人群盘点出后会考虑接一年他们的岗位和工作职责,目的是给他们更多的成长场景和历练;双低人群则要分析原因,做好管理判断,是给辅导给时间、建议换岗,还是协商劝退。
Case2:看绩效和潜能2-3年的变化,例如小二从双高到双低,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因为业务或者岗位的变化,还是小二的能力或者心态的变化,管理者做了什么动作,管理的反思又是什么?持续双高的原因又是什么?成长提升最快的又是哪一个群体,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从群体和个体分析中去看问题,小二的,管理者的,组织的,业务的,要把几个纬度结合一起进去看,在里面找出最本质的根因。
Case3:看晋升与绩效、潜能的关联性,例如去年晋升的小二今年的绩效和潜能情况,持续绩优还是下降了,原因是什么;持续双高但没有晋升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
胜任力盘点:一般包括优势、提升点、今年的变化点,明年的辅导动作,管理动作(晋升、轮岗、扩大工作职责、保持原岗位)等,主管要对小二新一年的位置和辅导方向有明确的定义。
到大团队时盘点时会聚焦到核心人才,占比约10-15%,这部分会特别仔细的盘点,因为这部分人群盘点出来,就是组织未来一年的重点培养对象,会放到组织层面共同培养。
岗位胜任力主要是看个体小二所在业务域的能力表现,只有小二自评和直接主管评估,准确性会有些问题,只会有于核心人才盘点时做参考。
组织和人才盘点是一个总分总的过程,先确定要盘点哪些纬度,得到哪些信息,明确总的盘点目标,接下来是对于所有数据信息的分析,这部分一定要往深里钻,找到最根本的原因;分析完每一项纬度后要有一个结论,你的发现是什么?所有的结论出来后,再从之间的关联性,去看整个组织;最后从具体到抽象,呈现出整个组织的人才现状和新一年的组织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