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第一次读《傅雷家书》已经二十四年了!以前的感受是羡慕,羡慕人家傅聪傅敏多幸运,有这么大学位,高素养的爹,可以扶持孩子走向学业和事业的颠覆,还可以像朋友一般切磋学问。
而今再看,感觉全然不知,只是惭愧,惭愧自己做父母怎么这么low,不能在孩子需要时及时献计献策,只能让孩子评价:你只是爱莫能助!
有个学生打电话来问:《傅雷家书》如何阅读?
这是世间最赤城的文字,可以毫无戒备地阅读的。任意翻开一封,哪怕只言片语,定有教益。毕竟或许有引起自己的联想、感悟之处,或许有增加自己的见识拓展眼界之处,皆可!
这二百多封信,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如: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学业事业,如何处理心理上的悲喜,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做人,如何能够坦诚地跟孩子交流,让孩子知道爱与被爱……
我们身为人父人母的,大多数是不经培训就直接上岗的,当然也有是有所学习和借鉴的,但未必适合自家儿女。
我们阅读《傅雷家书》或许会发现,傅雷对自己曾经的教子方法是严苛过分的。当儿子远离他之后,他才倍感良心上的责备,觉得永远对不起孩子。他用了巴尔扎克的话:“有些罪过只能补赎 ,不能洗刷!”还说自己“可怜过了四十五岁才,父性才真正觉醒!”
想想从来都不偷懒不淘气的孩子太少了,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能有更好的不用体罚就可以教育好的方法,那有多好呢?
能有多少做家长的能耐得住性子不发火呢?硬生生得从亲娘瞬时变成后娘的多得是!
我也曾怒火冲天打得儿子屁股疼得坐不了板凳,一边牙骨疼得不能咀嚼东西。
不过,比起傅雷先生我还是小巫见大巫。
据说,傅聪在楼下练琴时,傅雷在楼上监督。一走调,傅雷就会大骂,甚至抓着傅聪的头往墙上撞。5岁时,傅聪在客厅写字,父亲在吃花生,不知何事就火了,“顺手抡过来蚊香盘,击中鼻梁,顿时血流如注”。傅聪对杨绛诉说:“爸爸打我真痛啊!”
打个耳光不算什么,傅雷还把傅聪绑在自己家门口,让邻居们都看到,以此警告傅聪:不听爸爸的话,后果很严重。
《傅雷家书》“代序”的作者楼适夷曾经吐槽傅雷有点“残酷”,孩子们在他面前都小心翼翼、大气不敢出,只有等他出门了,才敢大声笑闹:
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咀嚼声。
因为傅聪不爱吃青菜,专捡肉食,又不听父亲的警告,就罚他只吃白饭,不许吃菜。”傅聪学习语文,傅雷却只准他使用铅笔、蘸水钢笔和毛笔,不许使用当时流行的自来水金笔。楼适夷不知道傅雷家有这样的禁忌,私下送给傅聪一支儿童金笔,傅雷发现后立即没收了,说小孩子怎么能用那样的好笔,“害得孩子伤心地哭了一场”,楼适夷事后才知道这场风波,“心里觉得非常抱歉,对傅雷那样管束孩子的方法,却是很不以为然的。”
唉,这一切都可以用一语解释:爱之深,责之切!但是,还是于心有愧呀!爱孩子,还是选择让孩子能接受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