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都听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个老人的家门口,总是有几个小孩来打球,弄的老人烦不胜烦,试过呵斥小孩,但是小孩完全不畏惧老人,反而第二天更加吵闹。
老人冥思苦想,想到了一个办法,于是在小孩们打球吵闹的时候,跟小孩说:“感谢你们来我家门口玩耍,我一个人住觉得很孤单,你们来这打球让我家热闹了许多!明天要记得来,这些糖是给你们的奖励。”然后给了那些孩子们一人五颗糖果。
第二天,孩子们如约来了,然后老人给了他们一人三颗糖,说:“因为自己没有收入,只有这么多了。”孩子们没说什么,照常玩。但是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他们一人一颗糖。
小孩们生气了,说:“我们玩也是很累的!但是奖励却越来越少,明天我们不来了!”第四天就没有小孩再到老人门口吵闹,老人获得他想要的清净了。
老人运用了心理学内外评价体系,让小孩们从“内部动力”变成了“外部动力”并且外部动力(糖)掌控在老人手里,于是老人就能让小孩们离开。
好,再回到标题,你用外部动力还是内部动力来做事呢?
武志红老师的《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里,从内外部动力中,延伸出“内部评价体系”和“外部评价体系”。
而这两套体系可以用在我们所有人身上,用内部评价体系(即内部动力)生活的人,更纯粹,做事情更遵循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用外部评价体系(即外部动力)生活的人,更在意他人的评价,根据他人的描述来认识自己。
我的写作班老师鱼哥(水清亦有鱼),我觉得他是一个运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他在意自己的感受,并且知道如何让自己的这种感受来得更强烈些,于是他奋斗的很有方向。
而有一部分人,则是运用外部评价体系生活的,过得很累,且没有那种拼搏到感动自己的感觉,在他们的大脑中,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人。
即使明白自己要努力才能过上好生活,但是行动上也是被阻碍着,他们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对于那些不好的评价,既痛苦又无法忽视,因此哪怕想要使出全力,但是潜意识也在懈怠,懈怠是在下意识抗争。
我们终将成为我们自己。
而这个过程很难,现在越来越多人出现社交困难,越来越多人拒绝社交,哪怕心里很想但是行动上也有所阻碍。
我是这一类人,对融入社交本能的感到害怕,但是又渴望社交并且在社交找到存在感。
我很在意他人的看法,又害怕他人察觉到这个事实然后伤害我或者是看不起我。我知道除了我自己,大家都会和善的接纳我,但是我没办法控制自己,所以选择沉默。
多数时候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敢说出口,但是老师或者同学等,对我自认为幼稚傻的问题感到耻笑,光是想想这个画面,就已经觉得难受伴随着羞耻无助。
但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的,抗拒可以慢慢变成适应,再慢慢变成热爱。
如果你是害怕社交又想社交的人,我推荐你这样做:
1.画出自己的自信圈
两年前开始,我特别喜欢一个人出去溜达,看电影去景区玩或者逛逛超市买买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什么体验呢?
在没有第二个人的情况下,我觉得很放松,能够只在意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觉。我想看电影,就立马点开APP买票,然后下班推掉同事的邀约,自己坐上公交车到达电影院,然后取票,逛逛电影院买一桶爆米花。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所有行动都是“内部动力”我是因为开心才做这件事,而不是因为谁让我来看,或者是谁推荐说好看的电影我才看的。
我想,我做,我开心,我自信。
然后也会去一些地方玩,我很迷恋那种感觉,就是我能够知道我想去的地方在哪,然后即使陌生,我可以用地图或者地标牌找到我想去的地方的那种感觉。
就好像,从心里有一束光照着,指引着,特别享受这种感觉。
2.以圆为中心扩展
我们每个人都在扩展自己心里的地盘。
去尝试自己想过但是没有试过的冲动,例如玩卡丁车,我想过很多很多遍,幻想过我戴着头盔抓着方向盘的感觉。
一有机会,就去实现它。
19年7月的时候吧,去深圳参加一个线下大会,然后约了一位朋友,一起玩了一下午。
那会的感觉是咋样呢?就是爽,做到自己想做没做的事情,这位朋友也是特别开朗的那种,下了车他还说我踩油门踩的太狠了,他几次都感觉快翻了。
今年5月的时候,突然就很像见一个人,于是纠结了一会,就去见了。
不断的满足自己,让自己内心的自信充盈起来,整个人也会越来越正向,你还是你,你只是变得更好了。
想做的事,做吧。想见的人,见吧。
鱼哥(水清亦有鱼)的状态是我很羡慕的一种状态,他能够察觉自己的状态并且不断成长,他说:希望你不是那个,羡慕别人,我希望你被人羡慕。
每每听,都感觉很好。
祝大家今天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