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被“现男友”承包的一天,朋友圈又一批姐妹高呼着加入现男友行列了,想来这个七月总少不了他的身影了。身边的姐妹也不约而同般地开启追剧模式,《亲爱的,热爱的》成了这个七月的一份小美好。究竟“现男友”是如何让人上头的呢?
或许会因为韩商言的高冷和”爹系男友”的体贴让很多女孩子着迷,而能达到“上头”这一水平的却是李现本人的人格魅力所在。励志一般的人生,努力的模样像极了每个平凡的个体;而他用自律成就的人生又是我们多少人难以企及的,这时的他又如那个曾活在我们小时候梦想里人啊。
很多时候崇拜都源于了解之后的喜欢,真正走近他之后,也许在某一瞬你会猛然间发现一个人的可爱之处,你会开始犹如恋人般的迷恋,我想这便是“追星”伊始。“追星”也就成了一个人闪光点显现后产生的自然而然的行为了。
舆论总爱拿“娱乐圈”明星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作对比,“戏子之事天下知”一句话道出了很多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的苦楚。人们不禁会问这个社会的年轻人怎么了?猎奇八卦是人之天性使然,媒体发展也借此特性来产出读者所喜的作品,由此而带来的结果便是明星成了这个时代接触最广泛的群体。无论是在影视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明星有足够多的理由让人们去崇拜他们。他们往往扮演着普通人遥不可及的角色,同时他们光鲜亮丽的人生正好填补了普通人那份缺失的梦想。
科学家不一样,他们的研究往往是背后的,省去了过程,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无非只是研究成果。一则“成功消息”在人们面前犹如流星转瞬即逝,随后他们又开始退居屏幕之外。很多年轻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诚惶诚恐起来,开始选择主流思想,叫嚣着“我们崇拜科学家”,否则就会格格不入。很多人似乎被动着接受“必须要崇拜科学家”这样的观点,更谈不上崇拜的真正原因。
拿自己举例,从小接受的知识告诉我,袁隆平爷爷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止于此,却怎么也到不了崇拜之地步。后来,真正让我开始佩服他,其实只因为一个小小的视频。听完视频里88岁的袁隆平爷爷一口流利的英文,屏幕外的我不禁目瞪口呆,顿生敬畏。那一刻我知道,这样的人应该得到应有的敬畏和尊重。恍惚间知晓了,其实又有多少像袁隆平爷爷一样的科学家,他们没有展现自己的机会,这个时代也就缺乏对他们的了解了。当我们走近他们,可能只用一个小小细节,就会发现他们是真的会让人“上头”的偶像。
这个媒体时代给予我们最大的好处是,获取信息越发地便捷起来,我们能真正意义地了解那些原来我们不曾理解的偶像。当朋友圈被“解放军”的热血刷屏时,真正走近他们时,才知晓他们保家卫国之事的伟大和艰辛,他们的热血足以传递给屏幕外的看客。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将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而又平凡的奉献者拉到了大众视野,也给予了人们崇拜他们的契机。当看到贵州水城救援官兵瞒着妻子走上抗险前线的苦心时,原来他们同我们一样,有着普通的家族儿女之情,这样的“情”无不令人动容。走近他们,我们理解了这样一个群体的伟大,理解了他们是这个时代“明星”般的存在。
国人往往不喜“曝光奉献”的行为,总会有“炒作为名”的嫌疑。但是在这个时代,让真正意义的偶像深入人心,光靠嘴上的说辞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运用媒体的力量,让人们接触到那些背后的奉献者,那个时候我想达到“上头”的境界也不远了。“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一系列媒体的发展和“央视新闻有多刚”的走火,深入人心意义层面的“追星”行为便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