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孩子来到我的世界,没有刻意安排。孩子出生时并没有别人眼里所谓“中年得子”的喜悦,其实当时的心情很无感。
冥冥之中,命运却自有安排。
两年前,自己的工作也处于一个节点,人到中年,有意无意会有间隔年,它让自己停留、驻足。
自己父母已去世,妻子家长辈也有刚出生的孙子要料理。于是,我们两个开始陪伴孩子成长的旅程。
两个人的陪伴也没有刻意规划,就像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一样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也无从知道我们心里是否都在遵循崇尚随意这么一种潜意识的心理。
这两年,围绕着孩子做一切父母理应去做的事,简言之,吃喝拉撒,玩乐嬉闹。我想他应该是个幸福的孩子,几乎一日父母都不曾远离他,我们也是快乐的。
这种快乐来根植于血缘,生长于连续的不间断的交互,以至于彼此的大脑都在分布足够多的多巴胺,让彼此之间产生更多的链接、更多的亲密。
在亲密之外,我逐渐获得了孩子给到我的启示,这种启示很真切、深情。不曾有过孩子,就不曾有过生命的完整。
在孩子出生前曾经看到过这么一段话,从中我看到了父母的无私和勇气:
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争脸,
更不用帮我养老。
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
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走一遍,
让我有机会与他同行一段
有了孩子后,看法却不甚相同。这是一个不是我们想象的“美丽的世界”,并不完美。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人心大坏,金钱和权利崇拜无处不在,导致语言系统都呈畸形。
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最坏的往往带来一种警醒和觉悟,直至于设法修正、补救,回到正确的路上来。人类进化如此,历史也是如此。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了一首《关于儿女》的诗,里面有两句:
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这两句让我动容,尽管它在讲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但落在自己的心坎上,却是在告诉我你应该称为他的样子,像个孩子。
回顾前半生,曾经的热情因为时间而衰败,曾经的天真因为世事而千疮百孔。
在他出生到现在的这些时间里,从只会哭、咿咿呀呀,到现在会说单个字,他却像个智者,一个本质的精灵,不断在给我关于生命成长的启示。
伟大哲人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五章,有一句:
含德之厚,比与赤子
意思是道德涵养深厚的人,就好像是刚刚出生的婴儿。赤子指刚出生一周左右的孩子,因为还没有出黄疸,全身赤红。
学习中见过一些渊博的老师,他们学识深厚,却依然在讲台上像个孩子喋喋不休,在他们生命最后的时间里传递着最后一束光。
生活中也见过一些平凡的老人,尽管困苦和挣扎于生命的最后阶段,却依然是那样的仁慈和不自知的善良。
我已然已不是个孩子,
试图在内心慢慢获得一种力量,寻找内心生长向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