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在栖惶中度过,贫穷、自卑、寡言一直伴随着我的80年代和90年代。
母亲说我在很小的时候,非常的开朗能说,不同于家族里任何的人。但突然之间我变了,变得沉默寡言。我不知道这种变化什么时候开始发生的,母亲觉得是家族遗化的原因,但我知道不是。
80年代和90年代并不缺衣少穿,但是贫富的差距在逐渐拉大。父亲是一个老实人,靠吃苦受力供养着我。母亲是一个好强,但是又不肯吃亏的人,这其实是矛盾的,有时候为了面子,不得不吃亏,而且她的好强,在我看来是另一种深度的自卑。
每次亲戚聚会,谈到父亲时,母亲总是极力贬低,仿佛这样能抬高自己在原来大家庭里的地位。殊不知,我在别人眼里看到的却是同情,似乎还带着一丝鄙视,是对父亲的,甚至是对我的。
所以,我讨厌过年过节,一旦节日来临,我不得不按照传统,去拜见那些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的人,不愿意看到那种带着敷衍的热情,带着施舍的赠与。
我喜欢听相声,郭德纲的相声里经常提到传统。但我不喜欢传统,传统是什么?
酒桌上的传统就是,不管你是不是个孩子,不给长辈倒酒就是没眼力;酒没倒满就是不懂事;看到对方掏烟没有及时点上就是眼里没活;满桌的鸡鸭鱼肉,只吃爱吃的土豆就是傻。
大年初一的传统就是,很多问题不能在这一天问,比如为什么要烧香,拜祭的是谁,为什么吃素饺子,饺子为什么这么难吃,为什么要拿双数筷子,为什么要开一夜的灯;为什么除夕晚上不能扫地等等,当你问完被骂哭后再添上一句“大过年的,不许哭”。
春节拜年的传统就是,冒着严寒在天还不亮的时候就去挨家挨户的拜年,虽然我都不知道他们是谁;有人告诉你跪拜长者时候要说句话,当和别人一起跪拜时,发现只有自己傻乎乎的说话,而那个人也在和别人一起大笑;
过节送礼的传统就是,不情不愿的到自己不喜欢也不喜欢自己的亲戚家送礼,还必须吃一顿饭,你不吃会有无数的人责怪你,你吃了,你笑我笑大家都笑,但笑容背后的是不是真的开心只有自己知道:
亲戚上门,作为孩子,没有受到任何优待,反而要端茶倒水候着,稍有不慎,母亲就是一顿斥责。饭桌上,我坐在下首相陪,如果是女亲,就会说“没那么多人买这多面条干嘛,你傻啊!”、“你妈妈身体不好,不要和你妈抢吃的”之类的。我觉的委屈,争辩一句“你什么时候看见我抢吃的了?“换来的没有安慰,只是母亲“不懂事”的责骂。事实上,我在饮食这一方面超乎想象的克制,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因为什么东西对父母提过要求。有的时候一些好菜上顿热下顿热的都快变质了,我都没舍得夹一筷,觉得父母劳累,应给留给他们。村里有一个常年卖烧鸡的,我虽然想吃,但知道家条件不好,从来没有奢望过。记得有一次,母亲说她买了一只烧鸡,我欣喜若狂,结母亲说明天带到姥姥家送给姥姥。我虽然失望,但也没说什么。这是我从小到大与烧最接近的一次。
如果来的是男亲,就更可怕了,点烟、倒水、倒酒的何候着,当你拿起酒瓶还不熟练的倒酒时,他们假模假样的说不用不用,你刚放下瓶子,没有倒下一杯,紧接着就来句“你这眼力和你表哥差远了,读书读傻了吧”。
我曾经也试着像嘴甜的表哥和机灵的表弟那样去走近亲戚,寻找话题。有一次考试,我主动告诉一个亲戚,这次考试考了多少分,对方并没有觉得我考得好表扬一下,或者考得差鼓励一下,而是坐在那里抽着烟,看着电视,头都没转一下,非常敷衍的说句“还有比你考的少的吗?”我没有说话,默默的离开了房间,但是我又能去哪,因为会还要在酒桌上相遇
长大后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种场景,过年过节时,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边吃边聊,孩子们在旁边自由愉快的玩耍。而我为什么从来没享受过这样的温和乐趣。
我的童年,如鸡立鹤群般战战兢兢的成长,周围都是深得长辈欢心的兄弟姐妹。在自卑中逐渐的关上了我的内心,不愿意解释,不愿意说话。渐渐的连我自己都不懂已了
如今,我已长大,童年的经历己经渐行渐远!偶尔的怀念,仅仅因为那是我人生的经历。我现在有了自己的生活,但我知道,我的内心此生再也无法完全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