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靖雯就专栏改版项目的原型初稿进行了讨论,靖雯对初稿意见很大,表示与自己当初提出的需求偏离很大。此之前在需求调研阶段,靖雯提到为了核实首发文章的真实性,希望将专栏文章列表上的发布时间从之前精确到天改为精确到分。而我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UI界面的简洁,考虑到减少用户阅读时的冗余信息,并没有在文章列表的卡片上将发布时间精确到分钟,同时为了满足靖雯的需求,我在文章详情页将时间改为了精确到分钟的形式。对于她在沟通中的强势质疑,我解释:“因为专栏文章属于观点类文章,不像新闻一样需要追求及时性。并且因为现在发稿的形式是编辑收到投稿后,经审核统一时段发稿,文章发布的时间不等于专栏作者发文章的时间,精确的时间会产生误导性。并且现在专栏文章数量不多,一般统一在上午发掉,这样看起来就显得文章时间扎堆。”但靖雯表示:“不能因为现在文章少,就不做这个功能啊。现在虽然主要是在上午发较多的文章,但也会在下午发布,在时间上呈现均匀发布。而且将精确的时间放置在列表卡片上,看上去更明显。”至此,沟通不畅已成事实,继续纠缠在这个芝麻话题上,可能将气氛转为紧张,于是我宣告投降了,屈从了她的想法。
事后,我反复总结,得到自身存在的以下两个问题:
1. 没有保持清晰的大脑分清楚需求方是谁。希望将时间更加精确化,以便核实作者授权首发文章的真实性,这属于靖雯这一编辑的需求。但靖雯那一句话“看上去更明显”,应该属于用户的需求,这句话之下隐藏的逻辑应该是她认为用户看到这篇文章的精确发布时间全网首发会感受到这篇文章的价值性,从而增加阅读量。但当时我迫于靖雯这一需求方的强势,囫囵吞枣般的将“看上去更明显”这句话归到了她的需求上了,自我为是地觉得她想表达是“编辑能更明显地看到精确的时间,方便审查”。尽管当时我觉得编辑这一需求好脆弱,但谁是需求方听谁的,需求方最大。如果当时我意识到,她实际上是在说我和她之外的第三方——用户的需求,我就不必要那样唯唯诺诺,就可以轻易说明她所说的用户需求实际上是个“伪需求”——没有用户会因为看到精确的时间就理解到这是一篇首发文章。同时,对于混淆自身身份的需求方,我们需要及时识别出来,并做好引导。每个需求都保证要有主语,“用户”或“编辑”。
2.应该使用清晰的可视化的逻辑性语言沟通。我忽视了一点,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强的逻辑感知能力。在陈述为什么不在文章详情卡片上使用精确的时间时,我的大脑是自然产生了逻辑点,并脱口而出,以为对方也可以如行云流水般的立刻理解。但实际上,对方并没有。马后炮式的修改语言,应该是这样:首先我们要考虑一个问题,专栏文章是否和新闻一样,需要具备及时性。如果这种观点性的文章不需要及时性,就没有必要精确到分钟;如果也需要及时性,那么由于现在是编辑收稿同一时段发布,时间并不等于作者发布的时间,时间精确了也没有代表性。因此不管需不需要及时性,流程的导向都是导向一个方向——列表卡片不需要筋骨精确到分钟。
3. 沟通技巧不对。对于对方提出的需求或方案表示异议时,不可以直接第一句就从“拒绝/反驳”开始。而我和靖雯的沟通中就直接很多否定词,让对方立刻变得警惕,产生对抗意识,后续思路转为逐条反驳中,而不会去考虑这种设计方案的好处。我应该从“优点”说起。列表卡片不精确到分钟,有以下几点好处:1.时间不会太长,UI因为简洁而更好看 2.不会因为信息冗余造成用户信息干扰。 说完好处之后,对方一般会感觉也有道理,于是乎产生认可的潜意识,便于后续达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