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不会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部别人说感动得稀里哗啦的电视,自己看了完全没感觉。
自己超级喜欢的音乐,放出来给别人听,他们觉得一般甚至好吵。
跟朋友看同一本书,最后两个人的感想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似乎每一个思考过生活的人,都曾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其实只是每个人的经历和层次不一样,你很难理解比你层次的低的人,同样,你也很难看透比你层次高的人。
记得我朋友圈一位大神说过“做生意就是要升维,做教育就是要降维”。
升维就是学着看透比你层次高的人和事,降维就是学着理解比你层次低的人和事。
无论升维和降维,最好的途径都是通过合适的问题。
从降维来说,一个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水平的最好方法,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问。
从升维来说,我们能力和层次的提升,并不是因为学习了什么高级的东西,而是因为开始思考更高层级的问题。
以前看书,很喜欢看方法类书籍,特别是日本人写的畅销书,往往篇幅很小,很多条条框框,直接告诉你要怎么怎么做。
后来才明白,什么叫“尽信书不如无书”。
慢慢的,看到越来越多跟自己生活经验,或者实际情况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事情。
不同书中,对相同问题的阐述完全相反的也不少。
更让我愤怒的是,自己居然看到这个也觉得说得对,看到那个也觉得说得对,完全不考虑每种方法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现在,我认为很好的书,往往是一些能提出合适问题的书。之所以说是“合适”,还是因为每个人在不同经历和阶段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简单的用“好坏”来评价问题,自然是不合适的。
除了读书,诤友更是一个提出问题的好途径。
可惜,诤友难得,不仅要对我们很了解,还要敢于指出我们的问题,真的是可遇不可求。
不过,我们自己可以做自己的“诤友”。经常审视自己,拷问自己,指出别人想说却不敢说的问题。
每一个合适的问题,出现在合适的时期,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成长的机会,一个反脆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