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特意找回上个学期东莞市古诗文诵读研讨活动中的古诗文教学的课例。我观看的是莞城中心小学彭才华老师支教的四年级下册《渔歌子》。 彭老师的课堂大概围绕四个板块来展开。
第一板块字字落实。此环节主要是扫除文字障碍,把词中的字音读准,理解字义,会写生字。在理解“箬笠”时,彭老师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字义,如找注释、看字形猜字义和借助插图理解。
第二板块是朗朗上口,即是读出节奏和韵味。彭老师从理解"归",自然过渡到用其他表示回来意思的字换"归",从而体会"归"的妙处启发找出词中的韵脚“飞”、“肥”、“归”。接着就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充分地读出韵味。
第三板块是历历在目,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彭老师以问题(在词中诗人描绘了哪些风景?)引入此环节。学生读词找表示风景的词,老师出示插图,启发学生闭眼想象画面,配乐读出画面美。
第四环节是津津有味。彭老师从让学生找没写景物的词,重点指导体会“不须归”。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拓展张志和哥哥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和他自己回答哥哥的四首诗,体会“不须归”的意境。
这节课彭老师从“字字落实,朗朗上口,历历在目,津津有味”四个板块,有浅至深,让听课者感受到诗词的味道,给我们提供了一节 古诗文教学的示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