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古镇老街,“张记饴糖店”老板正在“画糖画”:一块光滑的大理石板上,涂上些食用油,将稀熬适度的糖浆,凑着石板来回浇铸,构成情态生动的图案,看似随心所欲,其实匠意独具。待糖画冷却后铲起,粘于竹签,稍候凝结。饴糖,实是孩子眼中的“怡糖”,仅顿饭功夫,饴糖店柜就诞生六畜家禽,绽开朵朵牡丹,还有翩翩彩蝶舞……四壁红绳上,以饴糖“书写”的“国泰民安”“吉祥如意”等祝语,烘托得店堂喜气洋洋。
老板名传海,张家从曾祖父那辈起,就端起了制糖的“饭碗”,糖画绝活传到他已是第四代。由于时代局限,曾祖、祖父辈的饴糖作坊产量很少,每次出糖仅数十斤。后来,饴糖业形成规模,浙江平湖有数爿食品厂专门酿制饴糖,张老板的父亲在一食品厂工作,儿时的小传海,即厮混在食品厂车间工场,耳闻目染着从米麦到饴糖的演化全程,对于每一道工序,很小年纪就烂熟于心,这为他一辈子从事饴糖业打下扎实根基。
饴糖酿制的大致工艺流程是:第一步,麦、米先行。取大麦发芽,晒干碾粉,浸泡为麦芽浆,备用;将大米上灶笼蒸熟。第二步,米粒发酵。给蒸熟的米粒均匀地泼上麦芽浆,打匀盛入缸中,发酵约24小时。麦芽粉与米粒的配比为1﹕10。第三步,抽滤浆水。在灶台左右两侧烟道上,早砌放着两两共四口七石大缸,将发酵后的米粒均匀分置入缸,加水浸没米粒略高出二三成,灶台加温至摄氏70度,制糖师傅站立大缸旁,用大勺下压舀取米浆水倒入灶台大铁镬内,这是个力气活,还要把握得住火候和浆水的酽度,也是项技术活,行话谓之“抽浆”,第一次抽浆后,再往缸内加水,灶下加温,如此反复三个回合。第四步,冶炼麦糖。从四口大缸内抽得的浆水其实已经是麦芽糖水了,只不过浓度没有达标罢了,应在大铁镬下加火煎熬,使水分蒸发,大师傅用大勺不时搅拌,根据饴糖用途,确定其目标度数,跟酿酒相似,度数越高,糖分越浓,一般最终酿成的饴糖,有70度、75度、80度等几个等级,达到预定浓度,灶膛熄火,饴糖冶炼即大功告成,只须把铁镬内的饴糖盛入甏中,待用就可。抽浆和炼糖时大师傅的技术掌控力究竟如何,直接关系到出糖率之高低。真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啊!一般来讲,100斤的料,出糖60—70%,余者多为发酵大米抽干浆水后剩下的渣料,称为糖糟,是上好的猪饲料。
麦芽糖天然是孩子们的“性命宝贝”,他们当然也是糖画制艺的粉丝。饴糖内含维生素B和铁的成分,具有味甘性温、润肺止咳、补脾益气等药用功效,医药经典中都有论及,如《名医别录》载述:“饴糖,味甘,微温。主补虚乏、止渴、止血。”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即有饴糖补脾的医方,枇杷止咳糖浆等糖药和罐头饮料等食品的制作,都缺不了饴糖。另外,酱油制造中所需的“小黑”,酒厂生产的黄酒、五加皮等,都要用到饴糖。自上世纪末至今,张传海饴糖工场年产饴糖四五十吨,部分卖给酒酱制造公司,部分销往周边镇乡的化工厂等,作生产药物井冈霉素的原材料,部分深加工成饴糖食品后上市营销,黎里老街“张记饴糖店”除了售卖饴糖,糖画已成该店的特色商品。
张传海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饴糖生产和糖画制作技艺,此工艺至今传承不衰,2013年,黎里饴糖制作技艺入选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老板被评选为该项“非遗”项目传承人。
据说,吹糖人儿、画糖画的祖师爷是刘伯温。为避明初杀功臣之祸,刘伯温隐姓埋名,装扮成卖糖老汉,出没在他曾经督造的黎里八角亭边和迷宫般的古镇弄堂内外,还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题材的糖人糖画。600多年来,这门手艺一传十、十传百地在民间生根开花结果。张传海的糖画作品,看来就是由刘伯温撒落的种子发芽生长孕育的艺术成果。
上了年纪的人都熟悉这样的叫卖声:卖糖人罗,三分钱一个的猪八戒啦,又好玩来又好吃!早年间,逢年过节,庙会集市,少不了挑担串巷的“糖人张”“糖人李”们的身影。什么转盘旋杆指公鸡啦,签袋抽签赢牛羊啦,桌面皮筋套葫芦啦,花样极多。糖担子的后面,总是一长溜猴孩儿,手里或捏着五分硬币,或拿着两个牙膏壳,甚至也有提着姐姐刚剪下的一撸大辫子的,此刻的他们都成了糖人糖画艺人的衣食父母。糖担子的一头是圆盘、艺人工作抽屉,特别那个高耸着的插满糖人的稻草把子,把孩子们的心挠得痒痒的;糖担子的另一头,一个小炭火炉子支着一口铜锅,艺人们就是凭着几根小棒子,硬是用一双灵巧的手,捞起铜锅内的饴糖,三下四下地变幻成大千世界的花鸟万物,向孩子们,不,向世人展现自然之美、艺术之美!
记录点滴饴糖琐事,以不忘曾经留下美好、且很可能永远逝去的历史记忆。(朱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