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名词术语就在嘴边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怎样去形容。
还是互相不熟悉,不认识,陌生人。
那些讲的很流利的专家,一定也是从生疏、慢慢讲得多了,用得多了,到现在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就像叫班里小朋友的名字,一开始,哎李什么?那个李李李…李某某,叫得多了,名字就在嘴边,你眼睛看到他,他的名字就从嘴里蹦出来了。
以后,例如校长的工作室呀,学校的单元集体备课呀,特别是讲单元设计时,就是一个很好的试炼场,尽情的和那些陌生的词语交朋友,叫他的名字,叫一次又一次。在自己的学校多好的训练平台,不怕失误、允许错误,可以重来。
回顾这一年县里的比赛,参赛用的都是一年级的课,既有小小收获也有短短失意。在学校的展示汇报上,有三年上册的,也有五年级下册的,再加上一些,备完课最终决定弃之不用的,每学期也有认真打磨三四节公开课,没有什么成就,但是一直在做。
每次汇报展示的课,都是使出洪荒之力,流汗汇成太平洋,展示完也没有了用武之地。但是今天在沂水县第三实验小学作交流的时候,我又重新展示了我的这两节课,哎,那感觉什么样,枯木逢春,变废为宝,老头儿退休重上岗、找到了他的价值。正巧我可以拿我的课例,去展示我们的思路。其中的大情景贯穿到底,以及逆向设计的保持教学评一致性,可能他们没有做过,感到新奇,于是要求拷下来再琢磨一下。
我说的也不一定对,谁研究的也不是标杆,我们都是大单元路上的探索者,每个学校有不同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切勿把任何专家的意见,任何学校的观点,直接拿来用,这样还没有等你研究明白,别人又研究出了新的东西,不要研究别人的东西,只能拿来参考学习,要做自己的研究。守正创新,守不住自己的底色,一切都是建立在空无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