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
姓名:公孙瓒(伯珪或者伯圭)
生卒年:?-199年
籍贯:辽西令支(幽州)
势力:无
1.子以母贱
公孙瓒出生于贵族家庭,但是和袁绍一样,他是庶出的。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也。家世二干石。(公孙)瓒以母贱,遂为郡小吏。——《后汉书·公孙瓒传》
《春秋》之义,子以母贵,(袁)绍母亲为傅婢,地实微贱。——《后汉书·公孙瓒传》
就连公孙瓒自己也是赞同“子以母贵”这种观点的,他曾经以此来攻击与他同样是庶出的袁绍。但是和袁绍不同,他没有借助舆论“养名”,所以,公孙瓒这种庶出的身份将会一直给他造成困扰,某种意义上还导致了他最后的失败。
2.从师卢植
公孙瓒刚开始的官职很小,后来因为受到太守赏识,被邀请为女婿。受岳父帮助从师于卢植,和他一起的学生还有刘备。
卢植是著名的经学大师,但是,不同于一般人
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
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不好辞赋——《后汉书·卢植传》
不得不说,公孙瓒应当是收到卢植的这种影响,性格刚毅,怀有“济世”之志。
按照洪适《隶续》卷一二《刘宽碑阴门生名》,公孙瓒是在刘宽的门下,也就是在这里,公孙瓒的字写的是伯圭,但是《后汉书》与《三国志》都写作伯珪。
辽西令支公孙瓒伯圭……——《刘宽碑阴门生名》
而且《后汉书》、《三国志》的《公孙瓒传》都没有提到刘宽。大概公孙瓒只是挂名而已。对他影响比较大的应该还是卢植。
3.二重君臣
太守刘君坐事槛车征,官法不听吏下亲近,瓚乃改容服,诈称侍卒,身执徒养,御车到洛阳。太守当徙日南,瓚具豚酒于北芒上,祭辞先人,酹觞祝曰:“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茔。”慷慨悲泣,再拜而去,观者莫不叹息。既行,于道得赦。——《后汉书·公孙瓒传》
这是关于公孙瓒很有名的故事。
为了护送太守,公孙瓒违反东汉的法规,还背井离乡为其送行。
中间有一句“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值得注意。
因为这是东汉末年的一种“二重君臣”的观念。
就是地方政府对中央朝廷表现了相对的独立性,郡府也称为“本朝”或“郡朝”,被看作是朝廷——郡守和属吏之间就出现了“君”、“臣”的关系。郡守或者州牧往往也都是世袭制,这样地方政府其实已经成为了实际上的诸侯。
这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原因之一。
4.作战勇猛
公孙瓒除辽东属国长史,连接边寇,每有惊,辄厉色愤怒,如赴仇敌,望尘奔继之。夜战,虏识瓒声,惮其勇,莫敢犯之。——《太平御览》卷四三七引《英雄记》
公孙瓒与破虏校尉邹靖俱追胡,靖为所围。瓒回师奔救,胡即破散,解靖之围。乘胜穷追,日入之后,把炬逐北。——《太平御览》卷八七O引《英雄记》
公孙瓒每闻边警,辄厉色作气,如赴仇。常乘白马,又白马数十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以为左右翼。胡甚畏之,相告曰:“当避白马长史。”——《太平御览》卷八九七引《英雄记》
幽州同凉州并州相同,这一地区也是与少数民族接壤,尤其是“乌桓”。而对少数民族作战中,公孙瓒表现的十分勇猛。也因此,公孙瓒的职位越来越高。
辽东属国长史→178年之前,涿县令→188年,降虏都尉统→中郎将兼领辽东属国长史→都亭侯→奋武将军→前将军→189年,封蓟侯。
当然,他手中的武装力量也越来越大。
5. 商贩庸儿
东汉末年,想要割据地方,一定要有某种势力的支持,袁绍曹操都是如此,那么,公孙瓒是倚靠的是什么势力呢?
(公孙)瓒统内外,衣冠子弟有材秀者,必抑使困在穷苦之地。或问其故,答曰:“今取衣冠家子弟及善士富贵之,皆自以为职当得之,不谢人善也。”所宠遇骄恣者,类多庸儿,若故卜数师刘纬台、贩缯李移子、贾人乐何当等三人,与之定兄弟之誓,自号为伯,谓三人者为仲叔季,富皆巨亿,或取其女以配己子,常称古者曲周(郦商)、灌婴之属以譬也。(郦商,灌婴都是刘邦手下的将军)——《三国志·魏志· 公孙瓒传》 注引《英雄记》
能够看得出来,公孙瓒所倚靠的是当地的“富人”,这些人都不是世家大族。这种人应当是属于大商人而兼大地主,是掌握武装力量的“富室”。在东汉末年的战争年代,这类“商贩庸儿”与公孙瓒联合,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们与公孙瓒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即公孙瓒需要他们“富皆巨亿”的财力支持,他们也需要借助公孙瓒的力量,从而跻身于政治舞台。
相同的例子还有刘备所依附的糜竺,张世平、苏双等人。而且糜竺和刘备之间同样也有联姻关系。
6. 压制世族
而对于世家大族,公孙瓒则使用压制的方法,即“衣冠子弟有材秀者,必抑使困在穷苦之地”。原因需要分析:
首先我们要看看公孙瓒的主要对手:
1刘虞
刘虞是东汉王朝的宗室,是幽州刺史,也就是公孙瓒的上级。
191年,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袁绍和韩馥企图推举刘虞为帝。被其拒绝。
初,诏令公孙瓒讨乌桓,受(刘)虞节度,(公孙)瓒但务会徒众,以自强大,而纵任部曲,颇侵扰百姓,而(刘)虞为政仁爱,念利民物,由是与(公孙)瓒渐不相平。——《后汉书·刘虞传》
这件事发生在初平元年(190年)左右,但恐怕两人的矛盾早就形成了。原因自然是公孙瓒日益壮大的武装。
2韩馥
韩馥是冀州牧。
3袁绍
袁绍此时是渤海(冀州)太守。
袁绍,刘虞都是当时最大的世族。我们之前已经分析过袁绍立足之本是颍川集团和河北集团,审配,田丰,辛评等人都是豪族出身。
而刘虞在幽州所依靠的,则是渔阳大姓豪族的代表鲜于辅、鲜于银等人。他们分别担任了幽州的重要职位。尤其是鲜于辅,他所任的是州从事,这是一个握有重兵的职位。
公孙瓒之所以压制大族,大概就是因为他是“庶出”无法得到其支持,反而支持自己的对手。而公孙瓒的失败,最后也是因为如此。
7. 清洗世族
191年,袁绍谋士逢纪利用公孙瓒逼迫韩馥让位给袁绍。
(公孙)瓒引兵入冀州,以讨(董)卓为名,内欲袭(韩)馥。——《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这件事我们已经在袁绍一章说过了。
当袁绍取得冀州之后,青徐黄巾军三十万众进入河北,为公孙瓒所破。通过这次战争,公孙瓒势力壮大。于是在这年冬天进攻袁绍,也就是著名的界桥之战。
这场战争失败后,193年,局处一隅的幽州牧刘虞,在世家大族的帮助下,乘机向公孙瓒进攻,最后以失败被俘结束。
(刘)虞众大溃,奔居庸城,(公孙)瓒攻及家属以还,杀害州府,衣冠善士殆尽。——《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注引孙盛《魏氏春秋》
公孙瓒也对一直支持刘虞的世家大族进行了大清洗。就连刘虞本人也被杀,公孙瓒的理由就是之前袁绍要拥立刘虞为天子:
前与袁绍等欲称尊号——《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
(公孙)瓒曝(刘)虞于市而祝曰:“若应为天子者,天当降雨救之。”时盛夏,竟日不雨,遂杀虞。——《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注引《典略》
8. 世族反击
并非所有世家大族都被公孙瓒清除,手握重兵的鲜于辅、鲜于银等人当然不可能束手待毙,而是进行了猛烈反击。
(193年)(刘)虞从事渔阳鲜于辅、齐周、骑都尉鲜于银等,率州兵欲报(公孙)瓒,以燕国阎柔素有恩信,共推柔为乌丸(桓)司马。柔招诱乌丸、鲜卑、得胡、汉数万人,与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北,大破之,斩丹。——《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
乌桓峭王感(刘)虞恩德,率种人及鲜卑七千余骑,共(鲜于)辅南迎(刘)虞子(刘)和,与袁绍将麴义合兵十万,共攻(公孙)瓒。兴平二年(195年),破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级。瓒遂保易京。——《后汉书·公孙瓒传》
这两次战争,是鲜于辅联合外族以及袁绍击败了公孙瓒,结果幽州各郡相应:
于是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各杀(公孙)瓚所置长吏,复与(鲜于)辅、(刘)和兵合。——《后汉书·公孙瓒传》
后来,鲜于辅归附曹操。
鲜于辅奉王命,以辅为建忠将军,督幽州六郡——《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
他也成为幽州豪族最大的代表人物。
后来,公孙瓒与袁绍的战争连战连败,199年,公孙瓒终于自焚而死 。能够看出,公孙瓒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和世家大族一直以来的矛盾。
9. 屯田之谜
对与公孙瓒还有一件事需要说明,那就是屯田。
195年,公孙瓒实行了屯田政策,比曹操还要早一年。但是对于屯田的记载却不尽相同。
幽州岁岁不登,人相食,有蝗旱之灾,民人始知采稆,以枣椹为粮,谷一石十万钱。公孙伯圭(瓒)开置屯田,稍稍得自供给。——《太平御览》卷三五引《英雄记》
兴平二年,(鲜于辅与袁绍的联军)破(公孙)瓚于鲍丘,斩首二万余级。瓚遂保易京,开置屯田,稍得自支。相持岁余,(袁绍将)麴义军粮尽,士卒饥困,余众数千人退走。瓚徼破之,尽得其车重。
是时,旱、蝗,谷贵,民相食。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后汉书·公孙瓒传》
这两段虽然记载的事情一样,但是逻辑明显不同:
《英雄记》认为,公孙瓒的“开置屯田”,是在“幽州岁岁不登,旱蝗之灾,人相食”的严重情况下,才“开置屯田”,并从而“稍稍得自供给”。
而《后汉书》认为,由于战争大败,公孙瓒才“开置屯田,稍得自支”。而灾害情况则是为了说明其“恃其才力,不恤百姓”。
一般来说,诸侯推行屯田,是为了解决军粮需求,曹操就是如此。但是,屯田也的确解决了广大农民成为“流民”的严重问题,也使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曹操推行屯田所取得的客观效果也是如此。
所以,公孙瓒屯田的效果应当也是使得农业生产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至于如何书写这件事,就要看作者本身的态度与偏见了。
而《三国志》则完全对此没有记载,可能是作者对此的有意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