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千字 DAY.10】
现在,说起“四大名旦”,可能很多人都能说出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的名号,这大抵是因为梅兰芳先生在戏剧史上地位太高之故。
据史学家考证,四大名旦是1927年由《顺天时报》发起评选,经读者投票产生,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超女快男。
其实,在梅先生之前,旦角并不是特别引人瞩目,在梨园行的传承之中,须生(老生)才是正统的“角儿”,早在京剧形成初期即有“前三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是梨园行公认的第一代;其后的“后三杰”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是第二代;此后就有了“四大须生”,即当时人气最高的四位“角”: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后来高庆奎因嗓疾退出舞台,余叔岩、言菊朋两位先生去世,故而又有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的“后四大须生”,与“四大名旦”有读者票选产生不同,前后三杰和前后四大须生,则都是在长期的演出中为当时“座儿”(听众)所公认的。
而前后四大须生,马连良先生均在列,可见其艺术造诣之深。
马连良,8岁入当时京城内规模最大的戏班喜连成科班,先从茹莱卿学武小生,后从叶春善、蔡荣桂、萧长华学老生,一年以后即登台演出。17岁,马连良喜连成十年期满出科,应邀去福州担纲主演,一年后北返,已然声誉鹊起。但马连良再入喜连成坐科,三年后辞出富连成,与诸多戏班搭班演出,直至1927年26岁时挑班演出,名挂头牌。
北平日据时代,马连良被胁迫赴伪满演出,抗战胜利后马连良因此事受诬为“汉奸”直至1947年得以澄清,在北平义演十余场。1948年冬,马连良由沪赴香港演出,因患病滞留香港。两年后应周恩来总理之召返回大陆。
据说,马连良起程之前曾请“民国命理三大家”之一的大星相家袁树珊占卜,袁树珊卜毕谓马连良:“你还有十五年大运”。而15年之后的1966年,浩劫开始,马连良从8月开始遭批斗被囚禁忧愤成疾,于1966年12月含冤去世,终年六十六岁,恰是自港北返十五年后。
在那个荒唐的年代之中,艺术家的死大多是没有尊严的,马连良是回族,按照伊斯兰教的习俗应土葬,但却被强迫火化,骨灰暂厝于老山骨灰堂。
马连良去世后,梅兰芳的夫人福芝芳让儿媳屠珍去探视马连良的遗孀陈慧琏,听闻马夫人吃住条件都很差便请她搬到梅宅,与自己同吃同住。1972年,福芝芳得知马连良生前并未购置墓地,于是主动用万花山梅家墓地边两间房产与当地生产队置换了相邻的一块地,将马连良与大夫人王慧茹(1933年去世)草草安葬于此,当初墓地十分简陋,只堆了一个小土坟包,甚至墓碑上都不敢写名字,仅用了马连良的字“马温如之墓”。直至1978年浩劫结束、马连良平反,2001年马连良诞辰百年之际,在时任总理朱镕基的亲自批示下,马连良墓地得以重新修葺,并正式为马连良竖立墓碑。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在万花山麓的梨园群英墓葬之中,马连良墓虽然历经多年方才成型,但一直位于万花山顶最高处(梅兰芳墓位于半山腰),不知道是不是暗合了梨园中七科生科居首的地位。
马连良先生的人生虽然凄惨收场,但他身后却并不孤单,在马先生墓的东侧,一字排开三座陪侍墓,分别是言少朋墓、周和桐墓和任志秋尚秀琴墓。
紧邻马连良墓的是言少朋墓。
言少朋,是与马连良并称“前四大须生”之一的言菊朋的长子,为言派第二代传人。言少朋虽为言派传人,但却是马连良的关门弟子,也是公认最得马连良唱腔精髓者。言少朋1984年12月在上海病逝,身后常伴恩师之侧,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另外我猜测言少朋之所以选择葬在马连良墓侧,也因为他的父亲言菊朋先生所葬“松王坟”已随时间流逝而湮没,不见踪迹。
另外写一句,言少朋先生的妻子,也是言菊朋的弟子张少楼,在言少朋1984年去世后,张少楼先生后移居美国,2014年在美国逝世。可能因此,至今两人并未合葬。
言少朋墓东侧,是著名的花脸演员周和桐、丁佩环夫妻墓,周和桐师从“架子花脸铜锤唱”的郝寿臣先生,曾参加马连良剧团,长期与马连良等合作演出。不过,周和桐最为人熟知的,应该是在《沙家浜》中扮演的胡传魁。
周和桐墓东侧,是任志秋、尚秀琴合葬墓。任志秋,京剧旦角演员,生前也曾和马连良先生合作过《四郎探母》、《御碑亭》等剧目。任志秋的妻子尚秀琴,是与梅兰芳先生并称“四大名旦”的尚小云之女,不过尚秀琴并未学艺,未进梨园行。
在梅兰芳墓和马连良墓中间的半山腰,另有两位大师的墓地,一位是曾常年为梅兰芳操琴的著名琴师徐兰沅,一位戏剧教育家王少楼。
前文已经说过,颇喜陈凯歌电影《梅兰芳》中梅兰芳与十三燕斗戏的前半段,王学圻老师惟妙惟肖地演绎的十三燕,原型就是有“伶界大王”之称的谭鑫培。当然,在历史上,梅兰芳与谭鑫培并未有过如此惊心动魄的斗戏,非但没有斗戏,梅先生的“出道”可谓顺风顺水,按照今时今日的标准来看,梅先生出生于梨园世家,是典型的“星二代”。
梅兰芳的祖父即是名列“同光十三绝”的梅巧玲,工旦角;父亲梅竹芬长昆曲、亦工旦角;母亲杨长玉是著名武生杨隆寿之女。因梅兰芳四岁时父亲梅竹芬去世,故梅兰芳由伯父梅雨田抚养成人,而他的伯父梅雨田则是被谭鑫培倚为右臂的“胡琴圣手”。梅兰芳8岁学艺,9岁拜名列“同光十三绝"的名旦时小福弟子吴菱仙为师。而吴菱仙曾搭过梅巧玲的四喜班,故对梅兰芳倍加关切,悉心传授。
梅兰芳11岁第一次登台,在斌庆班七夕北京广和楼贴演《天河配》中,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里的织女。不要小看这一客串演出,关键演出地点广和楼,与华乐楼、广德楼、第一舞台并列为“京城四大戏园”,地位相当于华语流行音乐中的红磡体育馆。
梅兰芳18岁时,受到时年65岁高龄的谭鑫培提携,同台演出。次年再在上海与通天教主王瑶卿的弟弟、著名须生王凤卿同台,并在王凤卿的力荐之下挂头牌,从此名震江湖。梅兰芳先生第一位正式的琴师,是梅雨田的得意弟子茹莱卿,不过1921年梅兰芳赴香港演出之前,茹莱卿忽然患病不能相随,于是茹莱卿请来了为谭鑫培操琴的徐兰沅替他,不想就此奠定了徐兰沅与梅兰芳长达28年之久的合作。
徐兰沅的墓,在梅先生墓的东南侧,这正是京剧演出中演员与琴师在舞台上的位置,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暗合。
在徐兰沅先生墓北侧,是著名戏剧教育家王少楼和夫人徐咏芬合葬墓,王少楼是“前四大须生”之一的余叔岩的高徒,曾与“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合作长达10年,不过声誉最高之际因为父亲去世悲伤过度,嗓音失润,后转为戏剧教育工作,是杰出的戏曲教育家。王少楼的夫人徐咏芬正是徐兰沅先生的长女,翁婿、父女常伴,也算身后不寂寞。
因为梅兰芳先生在梨园行的崇高地位,所以北京戏剧界有“死后去见梅畹老”的说法,所以京西万花山成为梨园行的归宿地。可能在京多年的人也未必知道,在京西人头攒动的香山、植物园之间,还有这么一座几十米高的小山,承载着梨园行数十年的辉煌。
PS:网络上有说,万花山还有一位京剧名丑朱斌仙之墓,不过我两次探访均未曾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