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个问题:吃一个东西,你会因为它很有营养就一定吃吗?
我们每天都用餐,对于“进食”这件事,本质来讲,我们需要的是食物里的营养物质,所以原则上,不管其味道如何,都应该要吃。
但事实是这样吗?不,我们决定要不要吃,除了看是否有营养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好不好吃。甚至对现在很多人来说,“是否好吃”才是第一位,营养其次。不然,即使再有营养的东西,也吃不下去。
那对于“说话”这件事呢?其实同样如此。
我们说的内容和道理相当于“营养”,而说话的形式和感觉就是“味道”。说话,不光要有道理,还要叫人“好受”,不然对方根本不愿听。这就是说,“东西要好吃,说话要好受”。
所谓“好受”,其中的“受”,指的就是感受。
“感受,
决定一个人的生命品质”
在“物质”和“理性”占社会主流的当下社会,努力、逻辑、思维等往往被高度重视。但是,除了这些理性的装备外,要想真正获得人生突破和成功,还得加上一样软性的配置, 那就是"状态"。
状态,是决定成败的隐性关键。而它的影响力,常常远超过人们的预期和想象。
状态好,世界是彩色的、温暖的、亮丽的、充满希望的。看谁都顺眼,做什么都顺手,结果当然是事事称心如意。相反,状态不好,世界是灰暗的、冷酷的、无情的、充满了绝望。于是,看谁都不顺眼,做什么都不顺心,结果自然是处处碰壁,越发沮丧。
而状态的内核,就是“感受”。
不顾感受的人,不太会理会自己的痛苦和悲伤,同时也难领略幸福和喜悦,程度深者,更显麻木、无趣(只不过很多人会误认为是淡定或坚强),他们的生活往往被目标、任务和对错所充斥,更像一个冰冷的机器人,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情感体。
与之相反,注重感受的人,能够体察自己的情绪,并以此带来的身体反应,既能在大事前坦然,也能被小事感动,既能在意外惊喜中喜极而泣,也能在日常琐碎中收获幸福,能真正地体会生活的“有滋有味儿”。
“道理使一个人得以认知,
只有感受才能使一个人行动!”
很多父母觉得:“跟孩子把道理说清楚了,孩子就应该按照道理去做!”但,这是一个误解。
“道理”会让孩子知道事情本身是怎么一回事,知道可以怎么去做,以及做了有什么好处或坏处……但仅仅是知道了这些,并不代表他愿意去做。
有多少人不知道应该要多阅读?但阅读的有多少!
有多少人不知道平常要多锻炼?真正在做的有多少!
有多少人不知道抽烟有害身体?全力戒烟的又有多少!
只有当一个人产生了感觉,因良好体验获得好的感受,才会产生行动的动力。
比如,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游过泳,你跟他讲游泳是什么,有什么好处,有多少种泳姿,怎么游等等,让他有对游泳各种认知,只不过,可能还不足以让他有去游泳的行动欲望,因为没有什么感觉。
如果给他看一段游泳视频,让他看到在水里的自在、有趣、享受的场景,他可能会有一些向往的感觉,相对会更有意愿去做。当然最好的,是能让他亲身体验一下,让他的皮肤去感受一下水的温度,感受水接触皮肤的舒适,感受在水中游动的畅快等,那会极大促进他学游泳的行动欲。
道理是理性分析总结出来的成果,它并非没用,但是真正推动一个人改变需要感性的力量。仅仅有理性是不够的,理性可以是人们认同一个道理,却没办法执行这个道理。
“你在生活中所得到的,
不是你思考的东西,而是你感受到的集合”
我们思考的,是信息,留存在大脑。对于一件事物,不论想得多完美,它都只是相当于一栋大厦的设计图纸,而不是实际的大厦。而感受的,是能量,是把一栋大厦真正建起来的一砖一瓦。
“吸引力法则”的第三步是“相信”,怎么才叫已经相信呢?就是要有那种感受——“去感受仿佛你已经接收到了”。我觉得这是最关键的一环,同时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环。
所以,现在你就让自己开始感觉很健康,让自己感觉到很富有,让自己感觉被爱包围着,无论这种感觉在现实中是否真的存在,接下来宇宙都会回应你内心的感受,并以事实显现出来。
就像寂静法师所说:“我永远保持一种富有的感觉。因为感觉会变成种子,会继续让物以类聚,如果感觉富有,富有就会被吸引过来”。
感受到的,才是你真正拥有的。
/ END /
文 | 一点老师 | 原创